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李庭锋:从务工者到种植产业“引路人”

 2025-07-28 09: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今年33岁的李庭锋,是鲁甸县水磨镇铁厂社区石板河村人。这个皮肤黝黑、身形清瘦的汉子,眉宇间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沉稳——这份特质,正是他从务工者到种植大户的成长印记。

早年间,李庭锋曾辗转沈阳、深圳等地务工,还先后开过服装店、小吃店、家具店,兜兜转转却始终没能找到心底的归属感。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让他在2021年下定决心回乡:“不如回到熟悉的土地上,再闯一闯。”

初识党参,坚定信念

他的“闯”从试错开始。2020年,他试种4亩党参,净赚近5万元,这让他看到了希望。2022年,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他牵头成立鲁甸县锐鑫种养专业合作社,5户农户入股,筹得400万元资金,流转近1000亩土地,开始种植马铃薯和党参。第一年,因党参苗价格过高,加上管理经验不足,合作社仅盈利6万多元。“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路远。”李庭锋没有泄气。

2023年,合作社再筹100万元扩大规模,种植马铃薯、党参、前胡,还划出200多亩地培育种苗以控制成本。如今,合作社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300亩,年总产量超500万斤,销售收入近400万元。李庭锋成了当地马铃薯种植的“领头羊”,带着乡亲们种出了盼头。

坚持,必有收获。2024年2月,李庭锋获“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称号;同年7月,他接连斩获云南开放大学“双提升”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国家开放大学云南分部大学生创新大赛三等奖。从务工谋生到扎根土地,李庭锋用脚步丈量乡土,把致富的种子播进了家乡的沃土。

钻研技术,筑牢根基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为了让党参种得好、长得旺,李庭锋一头扎进技术研究中。他四处拜访农业专家,翻遍相关书籍查阅资料,把党参的生长习性、水肥管理的要点和病虫害防治相关知识记在本子上,更在田间地头反复试验。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后来能精准判断苗情、调控水肥,他逐渐摸透了党参种植的门道。

2025年,鲁甸县锐鑫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品类更丰富了:除了1300亩马铃薯,还种植了臭党参、白条党参、大野党参、纹党参等共560余亩。2024年,有商家主动上门谈价收购,纹党参每公斤32元,臭党参每公斤24元,毛收入约390万元,扣除70万元的成本后,净利润可达320万元。眼下,560余亩党参长势良好,2025年有望丰收。如按照2024年党参的价格计算,李庭锋对2025年的党参收入非常乐观。

扎根实干,带活产业

回望创业路,满是泥土与汗水的印记。最初在自家山地试种党参时,李庭锋曾因经验不足遭遇苗情差、产量低的难题,但他从没想过放弃——白天在地里观察、记录,晚上翻书查找解决办法,硬是在一次次调整中找到了规律。

随着种植技术成熟,合作社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村民们看在眼里,很多人都动了心,纷纷加入进来。大家在田间互相交流技巧,遇到问题一起找对策,种植队伍越来越大。2023年,合作社马铃薯销售收入约350万元,净利润达280万元,加上党参的收益,全年营收成绩亮眼,成了名副其实的“丰收年”。更让人高兴的是,产业的不断发展还带活了就业——2023年,合作社发放工人工资超150万元,助力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不用再外出务工。

携手乡亲,共同致富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李庭锋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看到越来越多的乡亲想种党参,他主动把种植经验分享出来: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手把手教大家操作。有人遇到病虫害难题,他第一时间带着工具到地里帮忙查看。就连销售渠道,他也毫无保留地介绍给村民。

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参与党参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曾经零散的地块连成了成片的种植基地。如今,党参不仅是合作社的“致富苗”,还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引擎”,田埂上的欢声笑语越来越多。

展望未来,再启新程

看着地里茁壮生长的作物,李庭锋的心里早有了新规划:接下来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通过标准化种植提升党参、马铃薯的品质,争取打造属于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引进更多适合本地土壤的中药材品种,丰富种植结构。

“想让更多乡亲通过种地增收,让家乡的土地长出更多‘金疙瘩’。”李庭锋说,未来不仅要把种植业做稳,还要探索深加工,让农产品附加值更高。这条扎根乡土的致富路,他要带着大家一直走下去。


记者:胡远松

一审:李丽娟  一校:胡远松  二审:童博谣
二校:马 鹏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李丽娟  一校:胡远松  二审:童博谣
二校:马 鹏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鲁甸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