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专题丨在文学沃土上“再出发”

 2025-04-24 09:58  来源:昭通日报

导  语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值此春光明媚之际,云南省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系列活动在昭通启动“,昭通作家群”文学创作座谈会同期召开。

昭通是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第六个“文学之乡”。“昭通作家群”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文学创作群体,现有中国作协会员41人、省作协会员139人,全市业余文学创作者达3000余人。近年来,昭通作家每年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作品300篇至400篇。

昭通作家扎根生活沃土,讲好民生故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创作出多部精品力作。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进一步提升了昭通文学的影响力。本期《昭通日报》特推出专题,呈现文学界对昭通文学的寄语与期待。


2004年的昭通文学研讨会,是“昭通作家群”走向全国的重要标志。今天,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再次相聚,共商昭通文学发展大计,这将成为昭通作家“再出发”的新起点。

“再出发”意味着既要肯定成绩,又要直面不足。就昭通文学现状而言,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创作,在云南文坛都占有一席之地,但仍有提升空间。为此,我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举办读书班。记得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性能在昭通挂职期间,我们共同策划的读书班效果显著。那段研读名篇佳作、深入探讨创作之道的时光,至今仍历历在目。

二是推行导师制。文学创作虽说难以直接传授“创作宝典”,但在创作氛围中接受引导至关重要。建议作家选择风格相近的导师,在其指导下完成读书、创作、修改等过程。

三是创新评论机制。当前的文学评论往往流于形式,难见真知灼见。我曾在《阅评简报》提出“评论前置”理念:作品在初稿阶段就邀请作家、评论家研讨,经过反复打磨后再发表。好作品是改出来的,评论家要敢于说真话,这才是对创作者真正的帮助。

评论家不能只会唱赞歌,我们期待昭通文学在这次“再出发”中绽放新的光彩。


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滇池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宋家宏

一审:谭泽涛  一校:宋家宏  二审:倪 娜
二校:沈艳琼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谭泽涛  一校:宋家宏  二审:倪 娜
二校:沈艳琼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专题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