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4-10 10:22“快看,杨博士又来了!”4月7日下午3时,20多人的人群中发出一个声音,60岁的李成华赶紧起身上前迎接,笑眯眯地带着杨博士参观刚刚种下的20多亩林下食用菌。
杨博士,名叫杨顺强,农学博士,昭通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长期从事农林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结合昭通农业产业特点,在以食用菌为载体,资源化利用农林业废弃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李成华是昭通市昊然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也是昭阳区苏家院镇双河村的农民,种葡萄、苹果8年多,种植面积达100余亩。近几年,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种植能手,葡萄、苹果修剪下来的枝条怎么办?按照几十年的传统,要么捡回家生火做饭,要么等到腐朽后一把火烧掉。而随着昭通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枝丫、废草等农林业废弃物的处理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据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下简称“管护局”)工作人员介绍,保护区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跨大关、彝良、盐津、永善和威信5县16个乡(镇),沿线涉及756个村民小组10余万人。不仅是李成华,在保护区周边的群众长期以来就有“靠山吃山”的习惯,他们在保护区内挖竹笋、采山药等中药材来卖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但按照保护区法律法规、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在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收入。
为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管护局积极探索运用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为保护区周边群众谋福利,与昭通学院杨顺强博士领衔的“林下食用菌仿野生栽培研究与示范团队”合作。管护局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资金支持,昭通学院负责技术指导、菌种研发。“参与种植的农户不需要掏一分钱,菌种免费送到家门口,全程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杨顺强介绍,农户只需利用闲置耕地和林地开展大球盖菇、竹荪、羊肚菌的栽培种植,所得收益全部归农户。
“3月种,5月出菌子,种一次能采摘3至4次。”李成华带着20多户农户正忙着下种,他介绍说,“竹荪能卖100元一公斤、大球盖菇能卖30元一公斤,去年光大球盖菇、竹荪就有十四五万元的收入。”
在保护区周边村组推广食用菌技术不仅资源化利用了群众生产中产生的农林业废弃物,变废为宝,降低环境污染,美化乡村环境,而且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保护区与周边群众的和谐发展。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永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