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三甲村:“党建+警务”筑牢辖区“安全网”

 2018-06-11 19:24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4月27日这天,68岁的老党员何德恩来到了昭阳区公安分局永丰派出所三甲警务室。老何是村里的义务治安巡逻员,他反映的是村民徐声兰和夏举多因秧田交界发生的一起纠纷。因为徐声兰是夏举多的大嫂,所以被打伤后的徐声兰一直没有报警。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民警李关林和辅警及时走访了两家当事人,经过调解,双方重归于好,还在警务室合了影。

       像何德恩这样帮助警方收集线索的老党员还有很多。李关林告诉记者,这一现象得益于永丰派出所在三甲村推行的“党建+警务”工作模式。由于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党员协助派出所开展群防群治工作抓得实,因此整个三甲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辖区治安管理工作,在昭阳公安分局党委领导下,“三甲警务室”于今年初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升级后的警务室,除了高标准完成统一的装修外,还安装了31个高清电子监控系统。应该说,这样的配置在昭阳区整个基层警务室算得上是“先进”了。但是困扰永丰派出所所长邓书军的不是硬件建设,而是有限的警力投入。作为正式民警的李关林刚刚调到三甲警务室,和他一起工作的只有三名辅警,这与常住人口1600多户5000余人三甲村的治安实际远远不符。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充分发挥三甲村党总支部的作用,让党员带动群众一起参与治安防范,才能够弥补警力不足的“短板”,才是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的根本。于是,一个以群众为中心的“党建+警务”工作模式就此启动。 

        没想到,这一模式很快就得到了三甲村党总支部的支持。他们发动社区在家党员,带领群众参与治安防范。一时间,8个村民小组16个社长、9个党支部139名共产党员在社区民警的指导下,分别由1名党员和10户村民代表组成了多个治安巡逻队,他们佩戴红袖章,走上街头,共同参与三甲治安管理和宣传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而与此同时,民警及辅警则采取网上互动、网下走访的方式,加强对社区的熟悉,分步、依次对辖区党员、社长、贫困户、问题户、出租户、企事业单位等进行走访,发放警民联系卡,摸排社区各类重点人员情况,收集各类情报信息,“党建+警务”筑起了一道群防群治的辖区“安全网”。

        4月21日,民警李关林很快就得到了老党员罗玉芬反映的一条线索:2017年6月3日,村民钟大昌骑助力车途遇村民岳仕英,相互打招呼时由于车速过快,将岳仕英挂翻,致使对方大腿骨折花去医疗费用14500元,因这笔费用迟迟得不到解决,钟大昌还被岳仕英上门用拐杖殴打致伤花去2900元医疗费。为了避免矛盾升级,民警李关林立即召集双方当事人及村民小组长来到三甲警务室,大家通过拉家常、讲法律、摆程序、谈心声的方式,最后两位村民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

     5月3日下午2时许,民警李关林在入户走访时得知, 74岁的村民张国文老人有个儿子叫张大超,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发病期间,张国文曾被儿子打断过手臂,头部也曾被打伤。为了防治儿子发生更多意外,张国文将儿子用铁链锁了控制在家里一间小屋,自己给儿子送饭,送水,处理大小便,长期不让儿子出门。

     了解到详细情况后,李关林一边从法律角度对张国文老人进行教育引导,一边协调昭通市精神卫生中心送医治疗,并按新农合规定为张大超减免了相关费用。张大超从枷锁中解放出来,而从“精神枷锁”中释放出来的张国文被社区民警感动的老泪横流。

    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察与居民共事型”警务模式,民警与居民接触越多,才更容易发现邻里乡间中的纠纷或矛盾,及时化解才可将治安工作做的更好。截至目前,该村发动组建党员加村民代表的义务巡逻队有5支,抓获现行盗窃犯罪嫌疑人1人,破获盗窃案件5件;调解矛盾纠纷15起,破获伤害案件2件。

三甲警务室推行的“党建+警务”工作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也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大家都说,现在三甲村的偷盗现象少了,打架事件没了,邻里矛盾、土地纠纷、婚姻危机等困扰群众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社区警务工作是公安工作走群众路线的传统回归。下一步,我们将在昭阳公安分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三甲警务室为示范点,逐步向其他村组拓展‘党建+警务’模式,以警民融合维护社区平安,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说这话时,所长邓书军信心满满。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昭阳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