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大关:初冬竹韵响乌蒙

 2025-11-27 10:13  来源:云南网

初冬的乌蒙山区,薄雾轻拢。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细沙村的筇竹林里,响起清脆的砍竹声。竹农谢开诚手起刀落,一根根修长挺拔的筇竹应声而下。

“要在白露后、土壤上冻前砍伐,此时竹秆已充分木质化、含水率和糖分降至低位,材质更稳定、不易虫蛀,最适宜加工与贮藏。”他拍去身上的竹屑,动作娴熟利落。这片曾经被视为“烧火棍”的寻常竹子,如今正经历一场华丽的身份蜕变。

价格之变:从“毛票”到“整钞”的跨越

“像这根胸径2.5公分的能卖11块,2.2公分的8块,1.5到1.8的两块。”谢开诚有四百多亩竹林,正在分拣刚砍下的竹材,对于各种大小的竹材价格更是如数家珍。

在相邻的大厂坝村民小组,村民谢泽凯今年接到三个外地订单:“一个四川省乐山的,两个浙江省的,总共四万多块钱。”订单农业让竹农们吃下定心丸——外地老板预付定金,竹农按标准采伐,客户上门拉货。

谢泽华开心地告诉记者,他有一百多亩竹林,现在一年能卖一万多根竹子,收入五万多元。细纱村党总支书记罗坤芬给出更振奋人心的数据:今年全村能销售的竹材有60多万根,产值可以达700万元。

科技赋能:竹海里的“精准刻度”

竹林深处,西南林业大学驻细纱村工作队员吴义远正拿着卡尺测量竹径。“这片人工林基本达到2到3公分的定向培育标准。”他解释道,三年以上的竹子即可作为材用竹,科学砍伐能为新竹留出生长空间,实现“采伐—更新”良性循环。

这把卡尺,量出的不仅是竹径,更是产业升级的精度。

自1993年董文渊教授团队扎根大关开展筇竹系统研究,科技的力量便在这片竹海中生根发芽。从育苗种植到抚育改造,从竹笋采摘到加工利用,科学管护让竹林亩产值突破万元。群众“把山当耕地耕、把竹当蔬菜种”已成为共识。

产业跃迁:从“一根竹”到“一条链”

大关的筇竹逆袭,绝非偶然。

2018年,大关将筇竹确立为“一县一业”,举全县之力发展竹产业。短短六年,竹林总面积从29.88万亩猛增至116.6万亩,其中筇竹达102万亩,占全球筇竹面积的70%以上。

在加工端,总投资4.9亿元的竹笋加工示范园、1.8亿元的筇竹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相继落地。林森食品等20家笋材加工企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竹编竹艺、筇竹家具屡获国际大奖,一根筇竹杖曾作为国礼赠送44国贵宾。

尽管挑战依然存在——50余万亩新植竹林尚未形成产值、山区基础设施滞后、精深加工不足等,但大关人正在破题。

规划到2025年,全县竹产业综合产值将突破30亿元;到2035年,建成百亿级筇竹循环全产业链。大关县正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安吉”,争当“两山”理论实践创新示范区阔步前行。

夕阳西下,谢开诚和工人们将砍好的竹子捆扎装车。这批6000根订单全部交付后,将带来三四万元收入。山风吹过,竹浪翻涌,这片曾经的“烧火棍”正在变成致富的“绿色银行”,书写着乌蒙山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云南网通讯员 何桂花 陈绍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茶月秋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茶月秋
标签 >> 大关 外媒看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