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云端“晒”电 冷土生金 雾里采药——永善县黑寨村劣势变“聚宝盆”产业转型三级跳侧记

 2025-11-11 15:4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乌蒙山深处,海拔2783米的黑寨村曾是一个被贴满“贫困标签”的地方——蜿蜒的山路如同绳索捆住发展,冬季的霜冻让土地沉睡半年,年轻人纷纷逃离,只剩老人守着云雾缭绕的空心村。“以前我们黑寨人看山是愁,看云是苦。”村民老李的这句话,道出了昔日的无奈。

然而短短几年间,这片高山荒地却上演了一场逆袭:蓝色的光伏板在云端“晒”出电费,冷凉蔬菜成了大城市超市的“抢手货”,天麻、当归在地里“攒”成了“药匣子”。黑寨人用三把“金钥匙”,打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密码。

“谁说高海拔只能是劣势?我们这儿的光照,晒晒太阳就能挣钱!”站在山顶光伏板阵列前,村民王大姐笑得舒展。

如何在高寒、偏远的不利条件下破局?黑寨人立足实际找到了自己的“金钥匙”。

黑寨村的“第一跳”,是向天借“光”,因地制宜发展光伏产业。黑寨地区利用其海拔高和日照充足的自然优势,在荒坡上建起62万平方米分布式光伏电站。根据光伏电站投资收益分析,光伏项目在光照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潜力。一块块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村民稳定的“阳光存折”,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能源。

黑寨村的“第二跳”,是向地要“绿”,让冷凉气候变成“季节差”优势。高海拔带来的冷凉气候,黑寨村利用这一天然优势,种植适应性强、附加值高的冷凉蔬菜,错季上市填补市场空白。村委会不断动员村民转型升级种植业,开垦荒地、引进技术、集体规划,逐步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600余亩。绿色菜园成了装满希望的“绿色钱袋子”。

“城里人夏天吃腻了普通蔬菜时,我们的高山萝卜刚上市。”在高山冷凉蔬菜基地,负责人掀开大棚,嫩绿的菜苗在10℃的气温里舒展叶片。

黑寨村的“第三跳”,是向山寻“宝”,深挖特色中药材资源,让高山云雾变成天然药厂。依托高山云雾多湿、昼夜温差大的独特环境,黑寨村瞄准市场需求,规模化组织村民种植天麻、当归、党参等高山特色药材,总面积达1200余亩。昔日不起眼的草根,摇身一变成了如今身价不菲的“土黄金”。

云雾缭绕的药田中,孙明祥小心刨开腐殖土,捧出鹅蛋大的天麻:“这东西娇贵,就得长在我们这种‘雾罩子’里才值钱!”

光伏发电带来稳定收益,冷凉蔬菜畅销大城市,高山药材更是供不应求。三大产业的蓬勃发展,彻底改变了黑寨村的面貌,产业链条不断完善,集体经济日益壮大,发展的引擎轰鸣作响。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庄的人气旺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绿水青山不再是沉睡的资源,而是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随着黑寨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整治也同步深入推进,曾经的“脏乱差”一去不返。垃圾得到了统一处理,污水横流有效治理,房前屋后也随着操家理屋行动而变得干净整洁。光伏板下是绿油油的菜地和药田,高山之巅焕发出整洁、优美的新容颜,村庄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画卷徐徐铺展。

“以前守着大山发愁,只能外出打工,现在能够靠着大山致富。”如今的中药材种植大户孙明祥感慨道:“政策好,路子对,我们黑寨人肯干,这高山上的日子,也是越过越有奔头!”腰包鼓了,笑容多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曾经的贫困户纷纷摘掉了“穷帽子”,像孙明祥这样的种植大户不断涌现。

黑寨村的振兴之路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高山特色三级跳”——把光照转为电流,把低温化作商机,把云雾凝成药香。这里的每一块光伏板、每一株蔬菜、每一棵药材,都在讲述同一个道理:最制约发展的劣势,或许就是最独特的优势密码。当乡村振兴的答卷铺展在2783米的海拔线上,黑寨人用实践写下了一个山区版的“两山论”生动注解。


记者:莫娟  通讯员:罗闻博 王乾进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谭泽涛
二校:杨 杰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谭泽涛
二校:杨 杰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