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08:23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彝良县坚持全面选拔与重点培养并重,推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储备与乡村振兴需求深度融合,聚焦“精准选拔、多维实践、完善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村(社区)干部队伍,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拓宽选拔渠道,建强后备力量“储备库”。制定《彝良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储备工作方案》,明确选拔标准、储备流程和培养机制。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全面掌握备选对象的现实表现、群众基础和任职意愿,同步开展资格联审,经县委研究后将其纳入重点培养库。聚焦“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基层治理专干、村(居)民小组长”等6类重点群体,创新“个人自荐、党员推荐、群众举荐、公开选聘”机制,动态储备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16人、村(社区)干部后备力量513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强化实践锻炼,拓宽成才“快车道”。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帮带机制,明确乡镇挂村领导、驻村第一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等作为帮带责任人,按照“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的工作思路,对未在村级岗位工作过的新增后备力量,通过组织其到村或镇跟岗锻炼、列席村级有关会议和担任网格员等方式,助力后备力量尽快熟悉村级事务,积累群众工作经验;对有一定群众基础和工作经验的后备力量,动员其参与环境整治、信访维稳和防汛防灾等中心工作,鼓励和引导后备力量参与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提高其攻坚克难和应急处突能力;用好远程教育系统,采取以会代训、网络课堂、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政策理论、乡村振兴、基层党建、实用技术、村(居)务管理及群众工作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乡镇(街道)开展基本培训3期,培训2370人次,全面落实829名村级后备力量的实践锻炼和教育培训。
实行动态管理,畅通成长“上升通道”。按照“一乡镇(街道)一册、一人一档”标准,记录后备力量在村(社区)的工作表现,坚持“成熟一个、使用一个”的原则,在村(社区)“两委”班子出现空缺时,优先从条件成熟、表现优秀的后备力量中选拔补充。按照“能进能出、优进劣退、动态调整”原则,通过任职资格审查、个别谈话、实地走访、查阅干部档案和工作台账、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了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人选是否符合任职的“五个条件”,是否存在不得担任村干部的相关情形。今年以来,全县使用优秀村(社区)党组织后备力量12人,同步补齐后备力量12人;使用优秀村(社区)“两委”干部后备力量88人;拟吸纳基层专干进入村(社区)“两委”队伍21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考取事业单位4人。
通讯员:杨 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