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20 10:59近年来,镇雄县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建成集中安置点60个,共安置汉族、彝族、苗族、白族等27个民族搬迁群众67397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7795人,占比11.57%。
镇雄县搬迁安置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脱贫巩固、乡村振兴、易地搬迁后扶、社区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确保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出”,还能“稳得住、能致富”。
抓示范引领,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根基
引导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社区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抓紧抓实,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社区党组织为龙头,配套成立社区议事委员会、“妇女之家”等组织,逐步构建起“党组织引领、议事委员会决策、楼栋长执行、群团组织参与”的立体式管理机制。党员亮身份、亮承诺,带头执行村规民约、带头处置矛盾纠纷、带头发展产业,基层党组织在维护民族团结、推进社区综合治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
抓产业就业,实现搬迁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为确保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镇雄县搬迁安置局以“抓产业、稳经济、保就业、促增收”为主线,坚持把培育发展产业作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配套产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努力促进产业、就业“双提升”。立足大型安置点及周边的资源禀赋,充分利用安置点已建成的社区工厂、就业扶贫车间、产业就业示范园等资源,大力开展产业招商,积极引进农特产品、电子产品、鞋服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入驻,努力发展壮大配套产业、增加本地就业。以30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为纽带,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电子、小五金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建设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和以勒高新小五金产业园,力争建成“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示范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实现共同增收致富目标。
抓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镇雄县各安置点居住着多个民族,县搬迁安置局多措并举,帮助各族群众适应新生活。按照有学校、有医院(卫生室)、有农贸市场等标准,统筹规划建设布局,配套完善水、电、路、通信、娱乐等基础设施,让各族群众搬进幸福楼。同时,制定细化村规民约、邻里守望公约,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交流、增进感情,架起了邻里守望的“连心桥”。广泛开展“文明楼栋”“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除陋习、树新风;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等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以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以6个大型安置区为重点,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宣讲活动23场,覆盖1600余人次;加强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各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抓综合治理,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
广泛开展送法律知识进搬迁安置点等活动,引导搬迁群众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各族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意识。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等方式深入各社区安置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张贴、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加强与各安置点社区所在乡镇(街道)司法所和派出所的沟通协调,邀请其开展以案释法、以案警示活动,增强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建立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村(居)民议事委员会,推进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乡村治理等任务,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培育良好民风。常态化排查、提前介入搬迁群众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确保安置点社区和谐稳定。
通讯员:镇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