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19 09:59深秋时节,清风送爽。在盐津县落雁乡保隆村龙门易地搬迁安置点,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新楼依山而建,四周是连绵的青山,清澈的保隆河泛起粼粼波光。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孩童的嬉笑声在绿树掩映的小广场上空回荡;农家书屋里,有人潜心阅读;不远处的蔬菜加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透出勃勃生机。
这里,是546名告别深山危房、迎来崭新生活的村民共同的家园。从2016年首批搬迁户入住至今,9年间,“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的美好愿景,已在这片绿水青山间化为现实。
“以前住在山上的老屋里,可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站在自家90平方米的敞亮楼房里,搬迁户陈明春感慨万千。他清晰地记得土坯房在雨季的渗漏和一家人对屋后山体滑坡的担忧,而最让他揪心的,还是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要走的那段漫漫长路。
龙门安置点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这一切。2015年,盐津县创新采用“易地搬迁群众联建”的方式启动建设。历时1年多,118套安置房拔地而起。2016至2018年,村民们陆续告别危旧老屋,搬进了通水通电、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安全稳固的新居。陈明春指着雪白的墙壁和洁净的卫生间,笑容满面地说道:“亮堂、结实、安全!”安置点配套的卫生室、活动广场、便民超市等设施,让日常生活更加便捷。目前,安置点已入住100户546人,剩余的住房也将迎来新主人。
安居是基础,乐业才是根本。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当地党委和政府为龙门安置点量身打造了精准的就业帮扶机制。“光有好房子不行,还得有活干、有钱赚。”搬迁户罗文彬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当地依托绿水青山间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乌鸡养殖开辟了养殖、防疫等岗位,肉牛养殖带动了饲草种植,丰富的竹林资源则催生了竹编、竹笋加工等新业态。
罗文彬参加了竹编培训,他说:“以前只会种地,现在学会编竹筐、竹篓,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一个月能多挣1000多元。”罗文彬一边说话,一边麻利地编着手里的竹筐。紧邻安置点的蔬菜加工厂则为农闲时的村民提供了灵活就业场所。陈明春和罗文彬闲暇时便在这里分拣、打包本地种植的时令蔬菜,按件计酬。“家门口就能上班,时间灵活,还能顾家,比过去好多了!”陈明春边忙活边说。
与此同时,各种技能培训(电工、焊工、家政、缝纫等)拓宽了就业渠道,定期举办的招聘会搭建起企业与求职者的桥梁,公益性岗位则托底保障困难家庭。“目前,安置点内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一人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来源。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搬迁群众都能在家门口找到致富门路,脸上有笑容,心里有盼头。”保隆村党总支书记介绍道。
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傍晚时分,安置点的小广场热闹起来,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队翩翩起舞;农家书屋里灯火通明,阅读氛围浓厚;棋牌室里,对弈正酣;河畔边、绿荫下,老人们三三两两地散步、谈心。“以前天黑了就没事做,现在能跳舞、看书、下棋,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村民张春标高兴地说。随着节日联欢、道德讲堂、卫生评比等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居民身心得到愉悦,文明新风逐渐养成,社区归属感持续增强。在治理层面,楼栋长制、党员联系户等机制的推行,有效引导群众参与管理、维护公共环境,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氛围日益浓厚。
站在龙门安置点的高处俯瞰,但见青山如黛,保隆河如玉带环绕,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产业基地生机勃勃……
从深山的“忧居”到青山绿水间的“优居”,龙门易地搬迁安置点的546名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陈明春站在阳台上,望着楼下潺潺流淌的保隆河与远处葱茏的山峦感慨不已:“搬出大山时,心里揣着对故土的牵挂;如今,我们不仅在这里安了家,还找到了希望。”陈明春和罗文彬的笑容,正是这绿水青山间群众安居乐业最生动的注脚。
通讯员:黄成元 张拯平 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