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15 10:37以工代赈惠民生,实干笃行促振兴。今年以来,巧家县锚定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大局,创新构建以工代赈实施机制,将其作为稳就业、保民生、促增收的关键抓手,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通过构建项目带动、群众参与、收益共享的良性循环,巧家县持续激活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蹚出一条兼具实效性与可持续性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壮美画卷。
走进炉房乡草莓种植产业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曲热火朝天的劳动交响乐。深水井钻探设备精准作业,钢架结构的现代化分拣集散中心拔地而起,蜿蜒的产业道路上压路机来回穿梭,处处洋溢着奋进拼搏的蓬勃气息。这个总投资达1029万元的重点项目,既是炉房乡草莓产业提质升级的“强心剂”,又是巧家县深化以工代赈政策、助力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生动缩影与鲜活样板。
该项目自2025年4月开工以来,面对持续降雨等不利天气影响,项目团队科学调度、抢抓工期、昼夜奋战、攻坚克难,整体建设高效推进。项目涵盖2座总容量达400立方米的冷链仓储设施、1200平方米现代化分拣集散中心、2000亩高标准钢架大棚主体工程及15000米灌溉主管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将为全乡4000亩草莓种植提供从育苗、生产到采收、储运的全产业链支撑,显著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让“小草莓”真正成长为富民强乡的“金果果”。
在以工代赈政策推动下,项目建设与群众增收实现互利共赢。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吸纳本地务工群众217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57.3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其中,重点帮扶群体达112人,累计获得劳务收入127.11万元,占已发放劳务报酬总额的49.4%;涵盖脱贫户102人、“三类对象”5人及其他困难群体5人,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覆盖、应帮尽帮,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我和妻子在草莓基地干活,每月加起来能挣8000多元,既能顾家又能赚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在炉房社区石丫口片区的连片草莓大棚里,底里村务工群众李发金夫妇一边熟练地修剪枝叶,一边笑容满面地分享幸福生活。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越来越多像李发金这样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增收,真正做到务工顾家两不误、增收致富双丰收。
与炉房乡产业项目遥相呼应,大寨镇以工代赈项目同样成效显著,持续为群众增收与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大寨镇2025年以工代赈道路硬化项目总投资达800万元,覆盖哆车村田上、松坪村羊角垴等5个村民小组,规划建设12.6千米产业道路,主线宽4米、支线宽3米,均采用坚固耐用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该项目自2月15日开工以来,面对频繁降雨影响,施工团队紧盯天气预报,优化施工组织,加大人员、材料、机械的投入力度,争分夺秒抢进度。目前,项目建设蹄疾步稳,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以工代赈就是要鼓励支持当地低收入群众广泛参与项目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系统化、规范化组织群众投身工程建设。”大寨镇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道。在项目推进中,镇政府不仅发挥以工代赈促增收优势,还专门组织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务工人员专业技能与安全意识,实现“既挣到钱,又学到本事”的双重收获。
在就业带动与劳务报酬发放上,大寨镇严格落实政策要求,优先组织本地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参与建设。“以前一直在外打工,考虑到老人年纪大需要照顾就回来了。现在村里正在硬化公路,我来打零工,负责搅拌水泥,一天能挣200元,非常满意。”松坪村村民何应伦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参与项目建设群众的共同心声。
炉房乡与大寨镇的实践,正是巧家县全面推进以工代赈项目的生动缩影。2025年,巧家县计划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8个,总投资达6.72亿元,涵盖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及水电移民后续扶持等领域,建设内容聚焦道路硬化、安全饮水、产业配套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民生工程,真正把项目建在群众必需处、把实惠送到百姓心坎上。
截至8月28日,全县已批复以工代赈项目31个,总投资达5.62亿元,项目开工率达100%,跑出建设“加速度”。这些项目累计带动本地5331名群众务工,其中重点帮扶群体达3211人,占总人数的60.23%;已发放劳务报酬3334.7万元,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幸福,让群众在家门前捧上“致富碗”、端稳“增收盘”。
通讯员:张顺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