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29 15:14在昭通市“科技入昭・沪滇合作”双招双引活动如火如荼之际,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院教授董文渊成为了焦点人物。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科研报告,更是一段扎根乌蒙山区三十余年、将“小竹子”转化为富民“大产业”的生动实践。记者在昭通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咨询暨科技创新项目启动会前,专访了这位科技助农的践行者。
董文渊与大关县结缘,源于共同的筇竹情结。董文渊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便在此开展科研引种试验,但真正的规模化、产业化合作始于2017年,核心思路就是“科技+人才”双轮驱动。董文渊团队不是关起门搞研究,是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筇竹产业综合产值从零到2024年的28亿元!科技具体如何‘变现’?董文渊表示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董文渊团队系统梳理推广了12项核心专利技术,涵盖高效育苗、生态培育、病虫害防治等全链条。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6年间,培训了1.6万人次乡土人才,培养出20位“筇竹工匠”。现在,35个“科技竹园”、4个“大关筇竹科技小院”遍布大关,成为技术示范和人才培养的永久阵地。
大关的实践证明,科技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金钥匙。这套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如今,从筇竹到方竹,技术经验和人才培育模式,正推广到彝良、威信等县。这次“科技入昭”活动意义重大,正是要系统引入更多科技力量,推动昭通竹产业整体升级。
下一步,董文渊团队借助“沪滇合作”的契机,向竹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一方面是竹林生态高效培育的持续优化 ,提升竹林质量和可持续经营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重点,是加强二产精深加工技术攻关 ,提高竹材利用率,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竹纤维、竹炭基材料、竹食品等),延伸产业链条,让竹子的每一分价值都被充分挖掘,进一步夯实“竹业富民”的基础。
记者:唐龙泉飞 郎伟 姜跃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