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经济|“废秸秆”变身“金宝贝” ——盐津积极探索种养绿色循环振兴路

 2025-09-10 11:04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日,盐津县豆沙镇的田野间,玉米丰收的余韵未散,一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已然展开。长胜村村民张昆群正麻利地将玉米秸秆粉碎、压实、密封。这些工序完成后,曾经无处安放的田间废弃物,便转化为肉牛越冬的“营养口粮”。“养了15头牛,冬天再也不用为饲料发愁了。”张昆群笑着说。在他身后,堆积成山的青贮饲料袋,讲述着盐津秸秆变废为宝的生动实践。

盐津县肉牛产业办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全县42万亩耕地,过去玉米收割后,秸秆要么弃置腐烂,要么露天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今通过青贮技术,不仅解决了饲料难题,还守护了绿水青山。”地处乌蒙山区的盐津,正将“绿色包袱”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0年,盐津县携手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向科技要答案。专家团队深入调研后发现:玉米秸秆每千克干物质能量高达18—20兆焦,蛋白质含量达6%,是优质饲料原料。一场围绕秸秆价值的“技术革命”就此启动——量身制定《玉米秸秆青贮技术规范》,组建县、乡、村三级工作专班,每年秋收前抢抓秸秆含水量65%—75%的黄金窗口期。盐津县政府还出台每吨40元的奖补政策,3年累计推动55.5万吨秸秆实现饲料化利用。2024年,盐津青贮饲料在省级评鉴中脱颖而出,田间“废草”终成“黄金”饲料。

技术落地,关键在人。院坝会上,村干部掰着指头给村民算经济账;火塘边,农技员手把手教青贮技术。灵活的收贮模式应运而生:小规模养殖户自产自用,养殖大户包片收,合作社提供流动加工服务,村集体对富余秸秆兜底回收。

3年来,盐津县推广铡草机等农机具超千台,带动就近就业8500人次。在落雁乡落雁村贾家坪村民小组,村民贾登均靠卖秸秆增收过万元。“过去烧了可惜,现在能换钱!”他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效益。随着林边、路边的秸秆应收尽收,曾经的火灾隐患点变成了森林防火隔离带。与此同时,牛粪还田使化肥用量减少30%,形成“秸秆养牛—牛粪肥田”的绿色循环。这种转化模式,在盐津成功打通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产业经脉,实现土地效益与养殖效益双提升,让农户真切尝到“一田双收”的发展“甜头”。

在落雁乡落雁村贾家坪村民小组,贾登均、贾书奎等农户今年仅销售玉米秸秆,户均增收就突破万元。养殖端效益同样显著,用秸秆饲料替代外购干草,使每头牛年饲养成本直降2000元。仅牛寨乡石板溪肉牛养殖场,年收贮秸秆就达2000吨,帮助周边农户最高增收11.6万元。目前,全县已有7249户养殖户参与其中,直接或间接带动1.6万户农户增收。

站在新起点,盐津县锚定“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十年树品牌”目标,全力打造云岭牛能繁母牛养殖基地示范县,争创中国“云岭牛之乡”。未来,盐津县将继续深挖秸秆潜能,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真正“秸”尽所能,让昔日的“废秸秆”持续释放价值,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生动的盐津注脚。


通讯员:黄成元 付春飞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黄成元  二审:杨超烨
二校:龙 萍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黄成元  二审:杨超烨
二校:龙 萍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经济 绿色乡村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