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01 09:15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五届“乌蒙金沙·佳果天成”枇杷季推介系列活动上,数千名游客和当地群众齐聚永善县码口镇中坝枇杷种植示范园广场,共享一场集美食、运动、文娱活动于一体的枇杷主题文化盛宴。欢快的演出场景与硕果累累的枇杷园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
阔步小康绘新景,乡村振兴再出发。永善县枇杷产业的发展,只是昭通市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始终把群众增收作为头等大事,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努力交出一份以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各族群众致富的优异答卷。”昭通市委统战部工作人员杨廷光说。
党建引领,种好“致富果”
5月的金沙江畔,正是一番丰收好景。走进黄华镇金寨村万亩枇杷园,金灿灿的枇杷挂满枝头,随处可见果农采摘枇杷的身影。
“我家种了16亩枇杷,今年又是大丰收。这几天一直找人帮忙摘果,每天都要摘1000多斤。”金寨村致富带头人、61岁的果农万先江乐呵呵地说。
一大早,果农张高勇、陈发美夫妻俩就到果园采摘枇杷。作为当地知名的枇杷标准化种植示范户,他们家的20亩枇杷年收入可达20万元。“枇杷成了‘致富果’,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今年枇杷卖得好,还要感谢永善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宣传。”张高勇激动地说,“最让人自豪的是,永善枇杷的广告今年五一登上了上海东方明珠塔。”
从果园通往村道的数百米山间小路上,不时有果农骑着摩托车运送枇杷。截至目前,黄华镇已建成10个枇杷示范园,种植面积达2.2万亩。随着物流中心建设的推进、卡哈洛金沙江大桥的贯通,永善枇杷能够更便捷地进入川渝市场。
黄华镇枇杷示范园的发展,正是永善县枇杷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永善县枇杷种植历史悠久,码口镇码口社区中坝村的“枇杷王”古树,树龄超过300年。早在1999年,永善县就开始推广种植“大五星”枇杷。
“依托金沙江干热河谷独特的资源禀赋,永善县全力打造枇杷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共种植枇杷1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6万亩,年产值达7.2亿元。‘永善枇杷’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永善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李连华说。
为落实好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永善县抓住国家科技特派团帮扶机遇,组建“曾云流枇杷专家工作站”,制定并完善枇杷管护月历和栽培技术规程,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
“锚定‘全国枇杷第一县’目标,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动群众开展规范化种植,高标准建成4个万亩枇杷基地和6个千亩枇杷示范园。”李连华说,永善县大力扶持枇杷种植大户,培育专业管护队伍,通过举办“善果工匠”枇杷生产技术技能竞赛等方式,推动枇杷产业高质量发展。
昭通市被誉为“中国高原苹果之城”。作为全市重点打造的“十大农业项目”之一,昭通苹果种植面积近100万亩,综合产值达150亿元。2022年,昭通苹果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3年,昭通超越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2024年4月,昭通苹果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成为航天员太空食品保供水果之一。如今,“昭阳红”“沁果昭红”“满园鲜”等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苹果品牌。
“我们制定了5A级质量标准体系,打造‘七统一全产业链’模式,推动‘昭阳红’走向全国。”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职工张星叶说,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公司不仅在产业发展上树立标杆,也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争当标兵。
2024年,昭通市苹果、天麻、马铃薯等六大高原特色农业综合产值达978亿元,成为国家和云南省大力倡导的绿色富民产业。今年1月,昭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以高端化、品牌化、市场化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做好“科技赋农”和“土特产”增值大文章,推动昭通从传统农业大市迈向新型农业强市。
示范创建,共圆“致富梦”
今年3月,全国第一条“土豆米”加工生产线在巧家县正式投产。“土豆米”加工生产技术的应用,让曾经被许多家庭当作蔬菜的马铃薯摇身一变成为主食,为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全新突破。
昭通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被誉为“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全市近110万户400万人从事马铃薯种植,占总人口的65%。“土豆米”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而在云南理世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理世集团”)现代化的鲜切薯片生产线上,一颗颗昭通本土黄皮黄心马铃薯经过漂洗、切片、智能光选、油炸等工序,变成一片片鲜香酥脆的薯片,进入千家万户……
理世集团成立于1996年。29年来,理世集团员工从初期的35人发展到如今的近千人,成为一个涵盖17个民族的大家庭。
为了让企业成为各族员工的“第二家庭”,理世集团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发展全过程,以创建工作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不断优化宣教方式、创新教培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讲好企业团结故事,引导员工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理世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35岁的职工马淑蓉已在理世集团工作10年,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照顾老人、接送孩子都不耽误。“我在这里最深的感触就是:各民族员工亲如一家,不管谁家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主动帮忙。”她说。
近年来,理世集团董事长李斌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云南省社会扶贫模范”“云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2024年9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我在这里工作了18年,不仅见证了理世集团的发展,也与它共同成长。”全国劳动模范、理世集团生产一线班长撒海燕说。今年4月28日,她赴北京参加了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当我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真是感慨万千。我要带动各族员工齐心协力一起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再创佳绩!”撒海燕佩戴在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
“一把小肉串,撬动百亿元大产业。”昭通市高位推动小肉串产业发展,让声名鹊起的小肉串成为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的大产业。成立于2019年的云南串头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串头公司”),便是这一产业中发展势头强劲的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我在公司工作了4年多,从切肉工成长为车间主任,现在月收入有五六千元。”36岁的马关英曾在浙江电子厂打工多年,家乡特色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让她有机会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我们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从源头上解决小肉串的原材料品质和穿制问题,让烧烤店经营者放心,让消费者安心。”串头公司董事长陈俊林说,公司现有员工100多人,年生产肉串超5000万串,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特色产业的壮大,正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各族群众提供精心、贴心、暖心的服务,在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中,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杨廷光说。
永善枇杷丰收了,果农们在销售点分拣打包。
中国民族报记者:孙文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