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专题丨花园村成真“花园”

 2025-08-26 10:20  来源:昭通日报

自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 嘉 欧亚非 芶 思 文/图

雨丝掠过沱江水面,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狮市镇花园村的晨雾渐次散去。站在柑子溪与沱江交汇处的观景台远眺,滔滔江水流过半岛平坝,白墙黛瓦的农舍沿江岸铺展,成群的白鹭翩翩起舞,勾勒出一幅唯美灵动的生态画卷。

这座因四季花香而得名“花园村”的滨江村落,正用满眼的生机向世人展示十年治水带来的蜕变。

作为长江大保护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花园村以“治水”为突破口,成功打开了生态治理与乡村发展的双向通道,让绿色发展理念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治水破冰 从“臭水沟”到“清水流”

8月11日清晨,我们来到花园村,骤雨初歇,空气格外清新。

“9年前刚来时,空气中满是垃圾腐烂的异味。”漫步在整洁的村道上,已在花园村工作9年的村党总支书记高利回忆道,过去,江里漂满了杂物和水葫芦,汛期一到,垃圾就往岸边堆,村民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走。

改变始于2016年。花园村从“治水”入手,通过管网改造、路面整修、河道清淤……打响了环境整治攻坚战。

挖掘机开进村子的那天,在沱江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张秀兰倚着自家门框看了半天。“当时就想,挖沟埋管子能顶啥用?”如今,她坐在院门口的竹椅上难掩内心的喜悦:“你看这污水管,直接通到镇上的处理厂,洗完菜的水、涮锅水再也不会排到江里了。”

在花园村,村道旁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蓝色的垃圾箱,每天有人清运。“现在出门就能扔垃圾,谁还愿意往江里丢?”张秀兰掰着手指头细数变化:路修平了,墙刷白了,江边长了草,连空气里都带着甜味儿。

对此,三组组长兼“河段长”郭瑞华深有感触。“过去,一遇下雨天就水体浑浊。你看,虽然昨晚下了雨,但今天依然江水清清。”站在江边,郭瑞华说,作为村级“河段长”,他每周都要完成巡河任务:打捞漂浮物、制止非法捕捞、清理沿岸垃圾。

在花园村,跟郭瑞华一样的“河段长”共有6名。他们与1名村级“河长”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有力推动了村域内水环境持续改善。

共治共享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8月12日清晨,村民李玉明早早地就开始清扫院坝。打扫完自家院坝,他又拿着扫帚,主动清扫房屋前的路面。

“他以前可没这么勤快,自从‘乡情小院’建起来后,他不仅会主动打扫自家卫生,还会帮助邻里。”村民王燚感叹道。

王燚还有一个身份,是当地“乡情小院”的“院长”。

“乡情小院”建设前面临的农村环境治理难题,他至今记忆犹新:“以前喊大家搞卫生,敲破锣都没人应。现在不一样了,小组长按户排班,今天你扫巷口,明天我清沟渠,谁都不含糊。”

根据农村熟人社会特征和川南大散居、小聚居的居住形态特点,富顺县创新推出“乡情小院”治理模式——将相对集中的10—30户划为一个小院落,每个院落推选党员、离任村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管理小组,负责院落内的环境卫生、矛盾纠纷调解等事务。

在此基础上,花园村还探索推行“家风录”积分管理办法和“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村民们只要参与垃圾分类、义务植树、帮助邻里等活动,就能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以到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日用品。

“5积分能兑换牙刷、肥皂,10积分可兑换牙膏、洗洁精,50积分能兑换一桶菜籽油……”村民李清月满面春风地向村民们展示刚刚从“积分超市”兑换的一提纸巾。她说,自积分制实施以来,大家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不断高涨,村民们由原来的“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如今的花园村,环境更加干净整洁,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和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风尚蔚然成风。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环保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美丽环境。

苗仙湖省级五星级柑橘农业园区。

生态变现 从“种庄稼”到“卖风景”

水清村美,不仅聚拢了人气,还激活了产业。

沿着村道往里走,连片的柑橘园一望无际,沉甸甸的果子挂满枝头。2017年,依托富顺县花园村甜橙专业合作社,花园村建立了苗仙湖省级五星级柑橘农业园区,示范带动村民进行品种更新和技术革新。

“我们以柑橘产业为主导,采取‘柑橘+生猪+大豆’种养循环、粮经复合的种植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高利指着果园介绍说,目前园区已种植柑橘1.51万亩,涵盖塔罗科血橙、沃柑等10余个优质品种,年产量达2.2万吨,年产值达2.03亿元。

该园区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2024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200余人次,人均月增收2000元。

生态美景还引来了“新村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的王波第一次来花园村时,就被沱江的宁静所打动。2024年,她和好朋友合伙开了家“红豆小苑”,集村咖美食、乡村旅拍、豆花非遗体验于一体,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王波算了笔账,“红豆小苑”从去年10月开业至今,累计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营收超20万元。

更可喜的是,村民用闲置农房入股就能分红。6名留守妇女经过培训成了“乡村餐饮师”,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如今,“红豆小苑”周边的农家乐、民宿、私房菜馆陆续开了起来,形成的“叠加效应”让沉睡的乡村资源彻底活了。

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为花园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6月, 我们建成了‘橘创空间’,包括柑橘文化展陈、交易中心、体验中心和研学中心等。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打造多元旅游业态。” 高利介绍说。

夕阳西下,沱江水面泛起金光,白墙黛瓦的农舍炊烟袅袅。如今的花园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村中有景、景中有村,田园风光、和美乡情相映成趣,“花园”成为了村民的“幸福家园”。


一审:何田田  一校:周 嘉  二审:倪 娜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何田田  一校:周 嘉  二审:倪 娜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要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