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语融情聚,共铸同心”实践团用普通话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2025-08-25 11:15  来源:昭通新闻网

8月22日清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薄雾尚未散尽,昭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语融情聚,共铸同心”实践团联合昭通学院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再次踏上这片热土。实践团成员分为四组,分别到景新社区、雨露社区、和悦社区和砚池街道广场开展推普活动。

今天的每一堂课、每一场宣讲、每一句朗诵,都紧密联系在前期的普通话运用情况的访谈调研之上——老人们说“孙子方言重、听课吃力”,孩子们说“想讲故事却张不开口”,社区干部说“要把民族团结讲进心坎里”。于是,实践团成员把问题的答案写进今天的四场活动,用普通话为乡村振兴架起一座座连心桥。

何志华 摄

童语同音:让普通话成为“通行证”

“童语同音”推普小课堂精准找到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着重从n、l以及z、c、s、zh、ch、sh的差别开展教学,进一步纠正孩子的口音以及改变“娃娃在学校说普通话,回家就变方言”的模式。仅用30分钟,孩子们从“羞于开口”到“抢着开口”。孩子们兴奋地说:“我今晚要用普通话给爷爷讲故事!”课堂最后,志愿者为孩子们送上“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纪念书签和宣传手册,把课堂延伸到孩子们的家中。

王志远  摄

故事宣讲与朗诵:用语言传递奋进力量

午后,社区会议室座无虚席,“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故事宣讲会”吸引了许多当地居民。实践团以鲁甸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为蓝本,讲述当地群众团结奋进、种植花椒的历程,让居民们进一步了解到鲁甸花椒是如何通过电商走出大山、卯家湾是如何从山头搬到城头的。朗诵比赛中,累计60余名少年儿童依次登台,诵读《少年中国说》《民族团结之歌》等,用普通话诠释了少年最好的模样。经实践团评审小组现场点评,比赛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王志远 摄

银龄课堂:把昨天的“听不懂”变成今天的“我来教”

砚池街道广场上,实践团成员通过乡村振兴宣讲、情景对话演示、红色经典朗诵等形式,形象展示普通话在手机支付、就医挂号、出行问路、法律维权等场景中的便利。许多老人第一次用普通话完整朗读《七律·长征》,现场掌声不断。78岁的老大爷笑着说:“以前到医院看病,说方言医生听不太懂,今天学会了用普通话说‘挂号’‘缴费’这些词,心里踏实多了!”

古金霞 摄

从清晨到日暮,实践团用一天的时间,把调研“问题清单”变成群众“幸福账单”。语言之桥已悄然架起,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种子正在这片热土生根发芽。昭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语融情聚,共铸同心”实践团将继续前行,让普通话真正成为当地各族群众“致富的工具、连心的纽带、齐心的桥梁”。


通讯员:刘悦/文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