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05 11:48盛夏七月,蝉鸣渐起,暑气蒸腾。在彝良县集中托管服务点炳辉小学的走廊上,10岁的留守儿童唐燕正和其他集中托管的小伙伴们手牵着手,跳起了老师刚教的云南打跳舞《纳西三部曲》举手投足间孩子们不时发出的笑声,清脆得像林间的溪流。"以前暑假总一个人在家看电视,现在每天都能和老师做游戏、学画画,晚上还能和爸妈视频分享今天的新鲜事。"唐燕脸上的红晕,映照着全县和他一样,590名留守儿童在暑期托管班绽放的灿烂笑容。
顶层设计:让关爱政策落地生根
顶层设计的决心是行动的先声。为进一步推动关爱保护留守儿童措施落细落实,今年6月,彝良县强化顶层设计,由中共彝良县委办公室和彝良县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留守儿童寒暑假期集中托管服务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各乡镇(街道)及学校于2025年春季学期放假前组织开展“全覆盖”托管服务宣传,积极组织动员留守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以及自愿接受集中托管的少年儿童参加托管服务。
彝良县教体局会同县民政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团县委等部门和各乡镇(街道)配合,认真贯彻落实市、县托管服务工作有关要求,共招募了29名志愿者,在全县设立学校集中托管服务点位2个,各乡镇(社区)儿童之家、未保中心点位157个,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托管关爱网",把政策温度化作590名留守儿童可触可感的现实。
托管班还根据不同学情、不同兴趣,分层次、多样化,以德、智、体、美、劳等寓教于乐活动为主,辅以思政教育、红色教育、养成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课程资源,以确保暑假集中托管服务高质量开展。同时,在炳辉小学和发界小学两个学校集中托管点,还以每人每餐10元的标准,为孩子们提供免费营养的午餐,让托管服务真正“托”得住、“管”得好。
托教融合:让成长在陪伴中拔节
走进发界安置区一老一小爱心家园暑期托管点,充足的自然光洒满房间的每个角落,映照着光洁如镜的地板和排列整齐的崭新座椅,孩子们正握着画笔,专注的给画纸上的大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今天他们绘画课的主题是“我为大树穿衣服”,来自宁波大学的志愿者张栌尹正给孩子们讲解搭配颜色,志愿者们不仅为孩子们带来知识,更带回了外面世界的鲜活气息,他们成为了孩子们眼中可亲又可敬的“哥哥姐姐”。来自发界安置区的李云悄悄告诉笔者,“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当大学生,像志愿者姐姐一样,帮助别人!”一颗梦想的种子,因榜样力量的浇灌而悄然萌发。
"以前总担心娃娃会去河边玩水,现在每天送到托管班,有人辅导作业,还有体育活动,中午娃娃还能吃到营养美味的饭菜,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来自彝良县树林乡的搬迁群众王桂芝老人的话,说出了许多祖辈的心声。
王桂芝老人的儿子儿媳常年在浙江务工,以往暑假孙子独自在家是她最大的心病。如今,托管点如同定心丸,让远方的父母和家中的老人都得以安心。
托管绝非简单“看住孩子”。彝良县在假期托管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安全守护+课业辅导+兴趣拓展+心灵关怀”的“托教融合”模式,让每一寸光阴都饱含成长的养分。
托举未来:让温暖成为长久底色
在离发界安置区一老一小爱心家园暑期托管点不远的团结社区托管点,几位两鬓斑白的老手艺人正俯身指导孩子们编织竹艺。他们布满老茧的双手灵巧地翻飞,青黄的竹篾在他们指间宛如游龙般穿梭,时而对折,时而缠绕,转眼便编出精巧的纹样,孩子们席地而坐,虽然动作还不麻利却认真地模仿着,竹篾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老人不时用方言讲解着"挑二压三"的编制口诀,孩子们瞪大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未完工的竹篮上,跳动的光斑仿佛在为这项传承了六百年的古老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除了学业辅导, 彝良县各托管点还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了诸如竹编等非遗文化传承等丰富多元的活动。在角奎街道大河边社区托管点,合唱的歌声清亮飞扬,美术角里孩子们用画笔涂抹着心中斑斓的梦想世界;在发界小学,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进行趣味科学实验,探索水的浮力奥秘;在炳辉小学,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练起了八段锦,体会着动静皆宜的古老智慧。
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彝良县妇联还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走进托管点,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沙盘游戏、情绪管理课堂等活动,帮助孩子们打开心扉。同时,社区托管点还设立“亲情连线室”,定期组织孩子与父母视频通话,让爱跨越千里,温暖每一颗留守的心。
夕阳下,参加暑期托管红色教育实践课的禄嫣指着乡愁记忆主题馆里陈列的一张照片说:“这就是我搬来以前,大山深处的家!”远处的宣传栏里,贴着"彝良县2025年暑期托管工作剪影",照片上的孩子们笑靥如花。这笑容里,我们看见那些被托起的,不仅是他们“留守”的时光,更是一个县域对未来的郑重承诺——那些在暑期托管中收获的温暖、知识与勇气,终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力量,在时光里绽放出更灿烂的光芒。
通讯员:梁七尉 代唐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