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31 18:50斑驳的砖墙间飘来炸油糕的香味,挑水的扁担吱呀作响,街角的茶馆里传出街坊邻里的谈笑声……这些碎片在夏天敏的讲述中渐次复活,这是夏天敏记忆中的昭通古城。
作为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天敏用文字为滇东北这片土地立传,而他笔下的故事,总绕不开这座浸润半生的老城。近日,记者走进夏天敏的书房,听他讲述那些深藏于古城褶皱中的生活印记与文化思考。
“我住在建国街一带,那时整条街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夏天敏轻轻摩挲着斑白的鬓角说道,眼神里泛起涟漪。在他口中,20世纪80年代的古城鲜活如昨:清晨菜农的吆喝声划破薄雾,放学孩童追逐着穿过窄巷,街坊们总爱聚在老茶馆,一杯茶就能聊到日头西斜,话题从家长里短到国家大事,老人们用他们的阅历和智慧传递着生活的经验与做人的道理。孩子们在一旁似懂非懂地听着,那些话语就像种子,在他们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夏天敏回忆起在古城中的生活,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琐事,实则是构成他文学世界的基石。每一条街巷的蜿蜒曲折,每一扇窗户透出的昏黄灯光,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在夏天敏的描述中,那古城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保留着内心的温润和坚韧。他提到在古城的巷子里穿梭,看着匠人们在街边打造着各种物件,铁匠的锤子敲击声、木匠的锯木声交织在一起,挑水巷里,居民们沿着台阶来来往往,水桶里的水随着步伐轻轻晃动,溅出的水花洒在青石板上,这些记忆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他的文字里。
古城的人们善良而淳朴,邻里之间相互照应。哪家有了喜事,整个街巷都跟着热闹起来;哪家遇到了困难,大家也都会伸出援手。这种浓厚的人情味儿,让夏天敏对这里充满了眷恋。即使后来搬离了古城,这份眷恋也从未消散,反而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深沉。
“昭通这片土地滋养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学基因。”夏天敏说。
夏天敏穿梭在这些场景中,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个细节,将人们的喜怒哀乐、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尽收眼底。在他看来,这些看似平凡的市井生活,实则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他把这些鲜活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提炼,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小说《酒摊》《北方北方》等作品,便是他从古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来的佳作。在《酒摊》里,那个小小的酒摊就像古城生活的一个缩影,来来往往的酒客们带着各自的故事,在酒摊前释放着生活的压力,分享着生活的喜悦。而《北方北方》则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社会剧变中的普通人生存困境与文化冲突,滇东北方言与北方官话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景观,昭通话里“憨包”不只是傻,还带着怜爱,这种微妙必须用原汁原味的语言表达,方言的使用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让作品具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从《好大一对羊》到《北方,北方》,夏天敏的作品始终扎根昭通。他坦言这种选择源于宿命般的羁绊,这片土地的山川地貌、民俗风情、人文历史,都如同养分,源源不断地供给着他的创作灵感。这种羁绊不仅是地域上的眷恋,后来总在不经意间溜进小说场景。他的作品中,那些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习俗,在他的笔下仿佛都有了生命,它们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诉说着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在担任昭通市作协主席期间,他发起“百名作家写古城”活动,带领创作者用文字抢救记忆:“我们要做文化的拾穗者,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
夏天敏以他对昭通古城的深刻理解和热爱,用文学的方式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记录。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昭通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