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网评丨暑期托管服务:从“看护难”到“成长乐”的民生智慧

 2025-07-31 17:03  来源:昭通新闻网

鲁甸县火德红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易圣艾举着自己刚刚完成的画作,表达着内心的喜悦。这一幕不仅是孩子暑假生活中难忘的美好瞬间,更反映出惠民政策所蕴含的民生关怀与温暖。

2025年鲁甸县推出的暑期托管服务,覆盖19个服务点、惠及2300多名学生,以“基础托管+特色拓展”的创新模式,将原本可能虚度的假期转化为多彩成长的宝贵时光。这项看似简单的民生工程,实则蕴含着解决社会痛点、促进教育公平、传承文化血脉的多重价值。

暑期“看护难”是困扰无数家庭的现实困境。对于双职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而言,在长达近两个月的暑假,面临着孩子无人看管的安全隐患和学业荒废的焦虑。鲁甸县精准把握这一民生痛点,将托管服务重点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倾斜。县财政设立专项补贴确保普惠性,体现了政策设计的人文温度。正如学生家长余泽贵所言,托管服务让家长能够安心工作,不再为孩子的暑期去向忧心忡忡。这种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的施政导向,正是公共服务应有的价值追求。

鲁甸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超越了简单的“看护”功能,构建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各托管点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既有作业辅导、阅读分享等学业支持,又涵盖体育、艺术、科技等素质拓展,特别是非遗文化、彝族文化体验等地方特色内容的融入,使教育回归了“全面发展”的本真。火德红镇中心小学开展的篮球、舞蹈、绘画等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玩得开心”,更让他们“学得幸福”。这种将学习与快乐、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教育实践,为破解应试教育困境提供了有益启示。

在文化传承维度上,鲁甸的托管服务展现了独特的地方智慧。将非遗文化、彝族文化纳入特色课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文化基因的传递。在全球化浪潮冲击地域文化的今天,这种通过教育系统自觉传承地方文化的实践尤为珍贵。孩子们在绘画中描绘民族图案,在手工制作中学习传统技艺,这些活动既是美育过程,也是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当传统文化以如此生动活泼的方式进入下一代的精神世界,文化血脉便获得了延续的生命力。

从管理角度看,鲁甸县建立的完善机制确保了服务的质量和安全。174名教职工与69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体现了资源整合的灵活性;多部门联合监管的工作机制,展现了协同治理的现代理念;严格的安全预案和考勤制度,彰显了以孩子为中心的责任意识。这些制度设计使得全县托管服务"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的成效水到渠成,为类似民生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管理样本。

鲁甸县的实践告诉我们,好的民生政策既要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又要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瞻性;既要注重服务的普惠公平,又要尊重地方的特色文化;既需要财政投入的保障,又需要管理智慧的支撑。当一项托管服务能够让孩子快乐、家长放心、文化传承、社会和谐,它就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暑期安排,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从"看护难"到"成长乐",鲁甸县的探索为各地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期待这样的民生智慧能够在更广范围内开花结果,让每一个孩子的暑假都能如此多彩,让每一份成长的快乐都能被悉心呵护。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


作者:马 刈

一审:张 帆  一校:马 刈  二审:聂学虎
二校:彭晓雨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张 帆  一校:马 刈  二审:聂学虎
二校:彭晓雨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鲁甸 评论 一老一小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