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古城焕新记⑭丨李氏支祠重现历史风华

 2025-07-28 18:0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昭通古城深处,历经沧桑的李氏支祠洗尽铅华,2024年12月,这座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李耀庭于1905年主持修建的家族祠堂,经匠心修复后重新敞开大门。当朝阳透过雕花窗棂映在菠萝格木柱上,百年光影仿佛在此刻重叠—这座沉寂一个多世纪的建筑遗珍,正以“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书写着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时代生机的鲜活范本。


“绣花功夫”破解修缮难题

推开厚重的木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修复工程堪称一场文物保护的攻坚战。“启动修缮时,这里已被分割成86间职工宿舍。”昭通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工作人员李霞的讲述令人心惊:20世纪60年代原昭通日报社印刷厂改造的临时职工宿舍挤压着主体结构,屋面垮塌、墙面歪闪,部分建筑濒临损毁。

施工团队创造性地采取“蚕食式推进”策略。先架脚手架修复腾退区,完工后立即转移阵地,犹如精密的“文物手术”。更严峻的挑战藏在地下—施工人员清理填土时发现,后期堆积物最深处达1米,混合着生活垃圾与建筑废料。在狭窄巷道里,大型机械寸步难行。工人们肩挑背扛三个月,一筐筐将垃圾手工清运。

“墙体酥化得只能边加固边清理,稍有不慎就会坍塌。”李霞抚过新修复的青砖墙体感慨道。正是这份对历史建筑的敬畏之心,让修复团队在蛛网般的困境中开辟出新生之路。

原真修复再现匠心之美

工程中最令人动容的发现出人意料:工人在清理墙面时,突然凿开厚厚的石灰层,显露出精美的石雕纹样。经考证,这是特殊年代里,居住于此的职工为保护文物自发采取的“伪装术”。

文物修缮不是翻新,而是唤醒历史记忆。李氏支祠的30余根承重柱全部采用南美进口菠萝格硬杂木。修复团队秉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型制的铁律,从南美进口珍贵的菠萝格木材,这种仅产于南美、印尼的高密度木材,每立方米重量达1.1吨,单价是普通木材的3倍。为确保耐久性,木材进场后需先在专用防腐池中浸泡48小时,再自然阴干至含水率达标,仅这一步就耗时2个月。墙体修复则采用清末盛行的“金包银”工艺—外层用手工青砖包裹内层土坯砖,砖缝以桐油涂刷密封。

修缮过程中,一个意外发现让所有人动容,工人在清理墙体时,发现部分石刻、木雕被厚厚的石灰覆盖,原来这是文革时期“破四旧”时,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居住在此的职工自发为它们做的“伪装”。类似的“历史细节”在修复中不断涌现,修缮团队通过鲁甸文化学者提供的《金石载富》史料,团队还原了宗祠“前院祭祖、中院议事、后院花园”的功能布局;参照李耀庭孙女的口述,修复了被改建的“东跨院书房”,重现当年主人接待宾客、商议实业的场景。

李霞说:“文物活化利用要兼顾文物保护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要通过创新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而这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现在我们对这个市级文保单位在进行活化利用。”

老建筑里的现代心跳

2024年初夏,李氏支祠的庭院里响起悠扬的原创民谣。昭通文化艺术剧院打造的新型文化空间,让文物真正“活”进当代生活:前院变身为音乐小院,市民可以在这里品茶,聆听民谣,欣赏本土歌手演出;中庭设李耀庭主题展,陈列着珍贵的历史照片与实业兴邦的实物资料,讲述着这位近代实业家的传奇一生;最深处的后院剧场则定期上演庭院剧《壹根扁担》,生动演绎李家“肩挑货担走茶马古道”的创业史。

修缮后的李氏支祠不仅成为昭通新的文化地标,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留念。“月均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周末常需提前预约。”昭通文化艺术剧院工作人员张玉琦展示运营数据时充满欣喜。

陕西游客李甲表示:“看到李氏支祠新修缮后的面貌,深切感受到昭通对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的重视。同时,也领略到《壹根扁担》所蕴含的精神。李氏支祠修缮后,给来昭通的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能让他们记住昭通,吸引他们来昭通经商或投身其他行业,进而带动昭通经济的发展。”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菠萝格柱上,光影如百年前般静谧。从李耀庭实业救国的家国情怀到普通职工以石灰守护文物的朴素担当,再到今日活化利用的创新探索,李氏支祠的三次命运转折,深刻诠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的时代命题。当《壹根扁担》的剧情在庭院中上演至高潮,台下年轻观众眼中闪烁的泪光,恰是历史文化与现代心灵共振的最好见证。


记者:莫娟  马娟 通讯员:威  实习生:谭琦  文/图


一审:苏 燕  一校:莫 娟  二审:郭 倩
二校:杨 杰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苏 燕  一校:莫 娟  二审:郭 倩
二校:杨 杰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