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漫步苍洱
2025-07-01 19:5901
当“鸟不栖” 的穷山村遇见诗和远方
在大理漾濞江畔,藏着一个曾被戏称“有女不嫁” 的彝族村落——阿尼么。这个 “鸟都没有的地方”,如今却凭借党建红、艺术潮、生态绿、治理新的组合拳,蝶变为省委书记点赞的 “网红村”,更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02
跟着省委书记的目光,解锁乡村旅居新范式
图源:“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党建领航:红色引擎激活“三动联创” 密码:堡垒强思想,成立弹叁农合作社党支部,以 “党委政府推动 + 能人带动 + 群众主动” 模式,让集体丰收、企业创收、群众增收实现三赢。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村民人均收入从8300元跃升至18512元,翻了一番!机制促发展,创新“党总支 + 合作社 + 公司 + 农户” 的 “4+” 运营模式,盘活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形成 “乡村变景区、资源变资产” 的良性循环。省委书记点赞的 “模式好”,正是云南乡村旅居的新范式。
03
艺术破圈:石头缝里长出“诗和远方”
图源:“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
音乐人返乡圆梦:民族音乐人李永康投资1300万元,以乡愁为内核、用石头建农庄,打造 “阿尼么007艺术农庄”,拉动全村44户参与创业。牛棚咖啡屋、音乐乡愁博物馆… 这些 “艺术 + 乡土” 的混搭,让原本破旧的小村成了艺术家的 “第二居所”。
文化 IP 火出圈:音乐文化、美食文化等和彝族风情、现代艺术碰撞,催生“侠客小吃街”“乡愁影视街” 等网红打卡点。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当地的农民从放牛种地搞起了旅游服务,2023年发放农民工工资194.3万元,爆火的网红打卡点,让原本就招了很多服务员的景区,今年再打算增10余个就业岗位,“艺术流量” 实实在在变成 “村民钱袋”。
04
经营有道:从“流量” 到 “留量” 的全链创新
图源:“大理发布“视频号
合作社联农带农:成立弹叁农合作社,推行“1户大户带多户” 模式,大家各负其责,小吃街、半山民宿、农特产品直播齐开花。其中,7户农户线上线下销售超30万元,真正实现 “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节庆经济引爆人气:“五一”、“十一” 期间,民宿和小吃街营业额分别达154万元、180万元,接待游客6.75万人次,带动周边400余人次务工。拆 “旧院墙” 建 “共享景” 的巧思,让阿尼么村夜晚的灯火璀璨如星。
05
自治提效:内外兼修的“五零” 美丽乡村
生态颜值拉满:实施“千万工程”,实现 “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零垃圾、零污水、零遮挡、零投诉、零破坏”的环境获游客疯狂点赞。村民主动扮靓小院,让“小家美” 融入 “大家美”。
三治融合强治理:“户清扫、组集中、合作社清运” 模式让村庄一尘不染,“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的调解机制让邻里和谐。更有摄影、绘画、网红直播等文化活动高频举办,让农耕文明与现代艺术共生共长。
06
阿尼么村实现从贫困村到“网红村”的蜕变的经验启示
图源:“风花雪月号”微信公众号
一是强党建,提升农村发展基质;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发挥党员与致富能手示范作用,建立互动互促机制,探索“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4+”模式,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实现集体经济、企业、群众收入“三赢”。
二是强文化,提升农村发展气质;挖掘历史文化内核,融合现代艺术元素,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并依托音乐、建筑、农耕等特色文化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等IP,吸引艺术家驻留,充实村庄文化内涵。
三是强产业,提升农村发展市值;以“党委政府推动+能人带动+群众主动”模式成立合作社,通过“利益双绑”实现联农带农,利用小吃街、民宿、直播等业态拓展收入渠道,借假日经济引流提升产业融合价值,实现户户增收。
四是强生态,提升农村发展颜值;实施“户清扫+组集中+合作社清运”垃圾处理模式,拆除旧院墙整合生态景观,依托自然元素规划“村在林中”的人居环境,实现“零垃圾、零污水”的生态治理目标,提升村庄颜值与吸引力。
07
省委书记点赞:小乡村的“大能量”
在 6 月 26 日全省乡村振兴会议上,阿尼么村被作为典型 “解剖麻雀”。省委书记王宁评价其 “业态新、带富强”,并强调要学习其盘活资产、文化赋能、联农带农的经验。从 “穷山沟” 到 “金窝窝”,阿尼么的故事印证:乡村振兴,既要 “富口袋”,更要 “富脑袋”!
08
从“穷山沟” 到 “诗和远方”,阿尼么的故事还在续写
这里有青山绿水的松弛感,有艺术与乡愁的共鸣,更有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个夏天,来阿尼么村,赴一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旅居之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