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生态执笔绘就水墨卷 产业调色描成振兴图——昭阳区洒渔镇农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纪实

 2025-05-08 10:54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滇东北青山绿水间,昭阳区洒渔镇这片自然灵韵与文化底蕴交融的沃土,既是昭通苹果的商贸枢纽,又是昭通中心城市烟柳如画的后花园,更是四筒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原乡。近年来,洒渔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笔,精心描绘出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现代版“鱼米之乡”锦绣图。

生态筑基:泼墨山水绘就诗意栖居

五月的熏风拂过洒渔河,百年古柳垂绦如幕,碧波轻舟相映成趣。沿30公里的河畔徐徐展开的是一幅“亲水观光—休闲露营—轻舟漂流”的立体画卷。“五一”期间,约4万游客慕名而来,沉醉于这方山水。

2024年,5800 万元专项投资落地见效:蜿蜒如练的康养绿道、点缀林间的特色民宿,以及轻舟柳乡亭、林下茶舍等文旅设施,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洒渔镇立足实际,创新性提出“多点、串珠、连线、扩面”的发展思路,围绕核心河段,打造集“亲水观光、休闲露营、轻舟漂流、度假旅游”于一体的农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

洒渔河漂流项目。

通过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洒渔镇与云南锦鹏旅游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该公司建设了太空舱度假区、特色漂流、户外烧烤等多个项目。根据签订的30年合作协议,2024年已支付村集体租金35万元,2025年创新漂流票收益分成模式,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0万元,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华丽转身。

洒渔太空舱度假区。

产业强链:锻造苹果集群新标杆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洒渔镇立足“中国西南最大苹果集散地”的产业优势,创新提出“苹果+N”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农业产业“补链、强链、拓链”,形成了完整的苹果产业生态圈。

在种植端,全镇13.1万亩苹果基地展现出蓬勃生机,形成了“以果农为主、企业为辅”的种植格局,年产量达42万吨,年产值突破30亿元。通过科学搭配品种,构建起早、中、晚熟品种有序衔接的产业体系。早熟的“红露”“华硕”率先上市,“德国红星”“青香蕉”等中熟品种接续登场,“红富士”“瑞雪”等晚熟品种则将产销周期延长至年末。其中,独具特色的“冰糖心”苹果,以甘甜爽脆的口感畅销全国,并远销俄罗斯、阿联酋及东南亚市场。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洒渔镇建成了占地2.3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中心,包括30亩苹果交易市场和168亩物流园区,承担着昭通市60%以上的苹果交易,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交易集散地。销售旺季时,日均交易量达3500吨,人流量超3万人次。集镇现有1651家商铺、2个农贸市场、17家宾馆、11家大型商超,以及3家金融机构和20余家物流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商贸服务体系,为洒渔创造了8000余个季节性就业岗位。

更为可喜的是,围绕苹果产业衍生出的配套加工体系蓬勃发展。每小时20吨的现代化分选线、3000吨气调库、63座冷库,以及21家包装材料生产企业,构成了产值超6亿元的配套产业集群。特别是国投中鲁果汁加工项目的落户,每年可消化7万吨次级果,年产值达1亿元,其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实现了苹果价值的最大化。

节会赋能:四季欢歌激活消费引擎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洒渔镇打造“四季节会”,将市场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活力。春季的“苹果花开旅游节”,万亩花海吸引无数摄影爱好者;夏季的“露营大会”,让游客在星空下感受清凉;秋季的“苹果采摘竞技大赛”,让游客体验丰收的喜悦;冬季的“岁岁‘苹’安品鉴会”,则以苹果为媒传递美好祝福。

据统计,2024年7月以来,仅漂流项目就售出5万张门票,创收200多万元;特色烧烤接待1万多人次,收入20万元;太空舱民宿入住821人次,收入约20万元;普通民宿接待1300余人次,收入约10万元。

洒渔特色民宿。

按照发展规划,洒渔镇全年可吸引游客50万人次,其中春季3万人次、夏季30万人次、秋季15万人次、冬季2万人次,旅游收入有望突破1亿元。

联农惠农: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洒渔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截至目前,已有366户农户以209间闲置房屋和果园、菜园等资源入股集体经济,并建立“1261”分配机制,即按照“10%公益事业+10%农户分红+20%管理人员薪酬+60%滚动发展”的模式进行收益分配。云南锦鹏旅游公司直接提供75个月薪3000元的稳定岗位和429个日薪100元至160元的临时岗位。此外,在旅游旺季,还带动开设了3家月入5000元以上的超市,20余个日均收入超300元的小摊点。更可喜的是,文旅产业的发展还惠及4772户果农,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

如今,走进洒渔镇,整洁的村容、兴旺的产业、百姓的笑容,共同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从传统农业乡镇到农文旅融合示范区,洒渔镇用生态笔墨书写发展答卷,以产业融合激活乡村动能。这片土地正在用它的方式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产业融合方能行稳致远。


记者:周燕  罗丹  文/图

一审:刘静涛  一校:周 燕  二审:单 娟
二校:崔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刘静涛  一校:周 燕  二审:单 娟
二校:崔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乡村振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