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绘就千里边疆幸福生活新画卷

 2025-04-25 10:22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原标题:绘就千里边疆幸福生活新画卷

绘就千里边疆幸福生活新画卷

——云南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综述

千里边疆风景美如画,各族群众生活更幸福。

从滇西北的独龙江畔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从滇西边关重镇腾冲到红色边关马关都龙口岸,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与绿树红花相映成趣,硬化道路通村村寨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唱起幸福歌谣、跳起欢快舞蹈……

这是我省边疆地区各族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我省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视觉具象。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绘就了千里边疆幸福生活新画卷。

一以贯之谋发展

边疆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

云南与缅甸、老挝和越南3国接壤,共有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国境线占全国国境线近五分之一,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多年来,受自然条件制约发展相对滞后,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就医难等一系列问题交织,成为边境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00年以来,我省从试点探索、全面推进到深入实施,不断拓展兴边富民行动的广度和深度,边境地区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础进一步夯实、条件进一步改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充分发挥民族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叠加效应,推动政策、项目、资金向边疆民族地区倾斜,持续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

制定实施兴边富民规划,形成了分别以县域、乡镇、村为重点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建设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推进兴边富民中心城镇试点,推动边疆民族地区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3815”战略发展目标,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统筹发展与安全,做活“边疆”“民族”两篇大文章,推动中老铁路、保(山)泸(水)高速公路等一批边疆民族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通运营;连续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边境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序实施农村自来水普及、电网供电、行政村5G网络覆盖等项目,沿边110个乡(镇)878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2021年以来,我省持续改善沿边一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统筹资金138亿元,在沿边一线374个行政村(社区)创新实施并全面完成边境幸福村建设,进一步补齐沿边村寨水电路网、人居环境、教育医疗等短板,并形成10种增收模式,边境群众收入大幅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如今,一个个生态宜居、设施齐全的边境幸福村,犹如一颗颗珍珠闪耀在祖国西南边陲,成为全省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目前正在巩固提升建设成果,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

产业兴边活力足

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动能强劲

眼下正值蓝莓采摘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坝镇一村的蓝莓种植基地绿意盎然,一颗颗蓝莓如宝石般点缀枝头,长势十分喜人。

“蓝莓产业是红河州近年来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截至目前,红河州蓝莓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总产值突破120亿元。”红河州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说,在“622”联农带农模式推动下,辐射带动10万余人增收,蓝莓已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的“致富果”“幸福果”。

兴边富民,产业先行。省委、省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促进边境繁荣、群众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推动农旅融合,加速特色产业集群向边境地区布局。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了中国铝业、山东魏桥、隆基绿能等一批业内一流企业,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落地边境地区。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特色县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打造边境幸福旅居新业态,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推动沿边行政村融入云南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建设初见成效。

——做好沿边开放文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高水平沿边对外开放平台和窗口,边境贸易日渐繁荣。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开通中国首列跨境旅游列车,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4500万人次、货物超5000万吨,客货运量连续三年增长。农产品出口规模保持西部第1位,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5.1%,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3.6%。

通过产业布局和带动,我省边境地区种植养殖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产业投资持续增长,“云花”“云茶”“云药”“云咖”“云果”“云菜”等知名品牌不断壮大,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25个边境县(市)GDP比上年增长3.8%,人均GDP比上年增长4%。

富民稳边惠民生

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守边固边

傍晚时分,沿着干净整洁的入村道路走进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国门新村,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随处可见游人漫步村中……

“近年来,国门新村依托猴桥国家级口岸优势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整合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资金,提升改造人居环境,村民们纷纷开办民宿、农家乐,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村里并住下来。”猴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文辉说,村民们还通过种植、养殖和边民互市、就地务工等方式持续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同时,也自觉承担起巡边护边义务。

边境兴则边民富,边民富则边防固。

促进群众增收是兴边富民行动的题中之义,也是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答题”。省委、省政府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兴边富民的重要抓手,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4年,25个边境县(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一年增长7.34%。

实施教育卫生高质量发展、关心关爱“一老一小”等行动,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政策向边境地区倾斜,在全省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绿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接续实施四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在25个边境县(市)实施18个示范县、133个示范乡镇(街道)、1498个示范村(社区)建设,8个边境州(市),17个边境县(市)已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示范县市。

实体化、常态化开展感党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沿边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