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一根春笋的“七十二变” ——盐津楠竹产业链的共富密码

 2025-04-18 14:39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春日的盐津县落雁乡,晨雾缭绕,云霞漫卷。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山岚,保隆村的楠竹林里早已人声鼎沸。村民曹云龙弯腰挥镰,手起刀落间,一根根嫩黄的楠竹笋应声而起,竹篮很快被装满。“这季能收2000多斤鲜笋,合作社负责销售,完全不愁卖。”曹云龙抹了把汗说道。不远处,满载竹笋的三轮车队如长龙般驶向村头的蔬菜加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与农户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山乡共富的春之乐章。

步入保隆村蔬菜加工厂,蒸腾的热气裹挟着竹笋的清香扑面而来,16名工人围坐在流水线旁,灵巧的双手翻飞间,褐色的笋壳纷纷被剥落,露出白玉般的竹笋。隔壁车间里,8台烘干机昼夜不停,鲜笋经过煮制、切片、脱水,变成金黄透亮的笋干。“日均收购4000斤鲜笋,烘干后每斤售价40元,是鲜笋价值的30倍!”盐津县众盛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斌捧起一把笋干介绍道,这批订单将发往杭州高端餐饮市场,虽然产品尚未出厂,但预付款已到账。

这番景象背后,是合作社联农带农的精准布局。2023年成立的盐津县众盛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盘活2000亩闲置林地,将零散的楠竹资源整合为规模化基地。春笋采收季,合作社以每斤0.6元收购带壳笋,以每斤1.3元收购剥壳笋,让深山里的“土疙瘩”变身“金元宝”。“现款结算,日挣500元,比种玉米强3倍。”共和村的王大姐黎明即起,晌午时分已背着400斤鲜笋前来交货。据统计,今年已有300余户农户加入“采笋大军”,户均增收1500元,连七旬老人都能在林间采笋,每日收入百余元。

产业链的延伸远不止于此。“从前外出务工,如今在家门口务工,不仅月入3600元,还能照顾一家老小。”加工厂的工人曹正容正将烘干的笋干分装入袋。像她这样到合作社务工的留守劳动力有很多,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发放务工工资超30万元。冷链仓库旁,新安装的真空包装机蓄势待发,未来即食笋片、调味笋丝等高附加值产品将直供外地商超。

从竹林到车间,从山货到精品,这条“黄金产业链”正重塑乡村业态。曾经的撂荒地,如今楠竹成荫,林下套种的菌菇已冒出朵朵白菇;合作社开发的林下经济项目,让都市人通过手机实时观赏笋尖破土,体验“云上农耕”;剥落的笋壳被回收制成有机肥,反哺200亩状元米基地。这种“物尽其用”的循环模式,真正让绿水青山实现了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暮色中的加工厂依然灯火通明,烘干机的指示灯如星河闪烁。合作社的办公室里,曹斌与村干部们正在谋划新蓝图:扩建仓储中心,引进冻干技术开发食品级笋干,打造楠竹笋生态旅游观光带,让每根竹笋都释放出最大价值,带领乡亲走稳致富路。

窗外的山路上,又一辆满载鲜笋的货车驶向厂区,车灯划破夜色,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落雁乡的生动实践,正是盐津县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的缩影。盐津拥有4万亩楠竹资源,在这片被春笋唤醒的土地上,传统农业正与现代经营理念碰撞出璀璨火花。从单打独斗到龙头企业带动的规模化经营,盐津人用一根楠竹笋撬动增收大产业,让深山里的“春日限定”蜕变为四季飘香的“财富密码”。当晨光再次洒向郁郁葱葱的竹林,新一天的采收工作即将开始,盐津人的“钱”途正如破土而出的春笋,节节高升,生生不息。


通讯员:黄成元 杨若萱  文/图

一审:罗 丹  一校:黄成元  二审:单 娟
二校:马 鹏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罗 丹  一校:黄成元  二审:单 娟
二校:马 鹏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