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丨方竹笋的自述

 2023-09-27 08:00  来源:昭通日报


您知道吗?竹笋和人类一样,也有“姓氏”和“名头”。有一种竹笋,叫方竹笋。在绥江县罗坪村的万亩竹基地,这根正在“噌噌”往上蹿的方竹笋,就是我。别看我不起眼,我可有一个响亮的名号:“竹笋之冠”。从罗汉坪水库一直延绵到山顶,漫山披绿,被人们称为“天然氧吧”,这里就是我的家。2019年,绥江县大规模发展竹产业,我的大家族开始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荒山上安家落户,经过5年的繁衍生息,无数家族宗亲已经形成了60万亩竹海,仅我们“方竹”一房就有27万亩,形成了3个万亩竹基地和3个标准示范园。在绥水二级公路和二横线沿线,我的家族成员形成了2道郁郁葱葱的竹长廊,在绥江县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竹产业带。


您肯定喝过“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但您知道“秋天的第一口鲜笋”吗?没错,就是我们。白露过后,秋风习习,秋雨绵绵,我和兄弟姐妹们便破土而出,沐浴着阳光雨露,往上生长。可妈妈说,山里娃要走出大山,才能点亮梦想。大山之外,是怎样的一个精彩世界呢?

中国农民丰收节到了,天刚蒙蒙亮,我家来了一群背着背篓、拿着镰刀的人。妈妈说,他们就是来带我们出山看世界的。啊?这就要离家远行了吗?没等我反应过来,随着“咔嚓”一声脆响,我便被掰出泥土,一把小刀飞快划过,我被脱去了褐色的外衣,变成了白嫩嫩的“小可爱”。一掰、一剥……人们手脚娴熟而麻利,无数的兄弟姐妹们聚拢过来,堆成了一座“小山”。

“今年的雨下得及时,竹笋长得可真喜人。”“是啊,照这个天气,我们罗坪村今年采100吨方竹笋肯定没问题,即使按每吨1万元的收购价,产值也是100万元了。”“这可不就是一座天然的银行吗?只要咱们能吃苦,每年都能在这竹林里挣钱呢!”人们一边麻利地干着活,一边欣喜地聊着天。从他们喜悦的笑容里,我感受到了,我们可是农民的“心头肉”,因为有了我们,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

不知道是因为对家园的不舍,还是因为对旅程的憧憬,我忘却了时间。下午,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被装进了麻袋,继而被人们抬上了汽车,汽车从山顶穿过茂密的竹林,驶过热闹的村庄,我们很快来到了旅途的第一站,这是专业合作社的收购点。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被抬到地板秤上,人们一边称重,一边详细记录。“今年干着真带劲儿!管护竹苗、进山采笋都有工资,利润我还能分到50%,这两项收入加起来可有五六万元呢!”“谁说不是呢?你们农户分50%,合作社分45%,我们村集体公司分5%,既富了农民,又富了合作社,还壮大了我们村集体经济,这可不就是合作共赢吗?”“哈哈,这日子,有奔头!”听着人们爽朗的笑声,我们才明白,原来我们小小的一根竹笋,竟然是托起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想到这里,我心里别提有多自豪了!

早就听说,人们都要进厂,没想到,我们竹笋也要进厂。汽车一路飞驰,我们被送到了旅途的第二站,这是一家年产能达2万吨的竹笋初加工厂。在这里,我们被送上生产线,经过清洗、杀青、分拣、腌渍等10多道工序,变成了一袋袋半成品。我们竹笋可是个大家族,今年才到初产期,新生的竹笋就达9000多吨,2025年进入丰产期后,每年新生的竹笋将达5万吨。仅一家竹笋初加工厂为我们服务,显然忙不过来。这不,人们今年又分别在中城镇良姜村和会仪镇三渡村开工建设了竹笋初加工厂,还规划建设了500公里长的产业道路,帮助我们更快地走出大山。

告别初加工厂,我们被再次搬运上车。这回,我们被送到了一家更为庞大的工厂,这是绥江县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一家竹笋精深加工厂,年产能达到了40000吨。就因为小小的我们,绥江20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在家门口当起了车间工人,有了稳定的务工岗位,平均每个月能挣3000元到6000元呢。工人们将我们分类送到不同的生产线上,经过纷繁复杂的工艺流程,我们变成了清水笋、调味笋、笋酱、发酵笋干等多个系列数十种产品。听人们说,目前,绥江县的竹农已经发展到9000多户,2022年实现综合产值2.4亿元,惠及32个村1.2万户4.8万人。瞧,我们“山里娃”华丽转身,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致富宝”。

穿上精美包装、配上检验认证的我们,看起来更加光鲜亮丽了。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我们再次踏上旅途,奔向全国各地,在消费者的舌尖绽放我们的独特魅力。说了这么多,你记住我了吗?我叫方竹笋,来自云南绥江。


通讯员 罗 洪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马瑶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马瑶
标签 >>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