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巧家包谷垴乡:“以工代赈”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碗”

 2025-08-01 10:27  来源:昭通新闻网

当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消散,包谷垴乡麦子坪小组的工地上已然一片繁忙景象。村民朱玖顺扛着铁锹朝着搅拌区走去,身后是正在铺设的管道。“以前外出打工得翻山越岭去县城,如今村里有工程,我报了名就顺利上岗啦!”他笑着指了指头上的安全帽。

2025年,巧家县包谷垴乡将“以工代赈”模式从单一项目升级为全域振兴的强劲引擎,一条“群众参建、技能增值、乡村焕新”的共同富裕链条正在乌蒙山区不断延伸。

机制破局:从“输血”到“造血”的关键跨越

面对山区就业岗位稀缺、群众增收困难的难题,乡党委推行“双轨驱动”机制。重点群体享有优先就业权,务工队伍中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防返贫监测对象等占比不得低于50%。劳务报酬得到刚性保障,发放报酬总额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25%,远高于常规基建项目的比例。这一政策将工程效益从单一的基建范畴拓展为“就业 + 增收”的双轨驱动模式,精准呼应了国家以工代赈“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政策核心。

技能进阶:工地变身“没有围墙的技校”

工地摇身一变成为课堂,施工期间开展管道安装、混凝土作业等技能培训,推动务工者从“劳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在洼落村施工现场,技术员正指导村民操作测绘仪器。“过去只能搬搬石头,现在学会了放线,咱也算技术工人了。”

振兴蝶变:小项目激活乡村大生态

环境方面发生显著变化,硬化路直通家家户户门口,搭配新建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池,生活污水横流的现象彻底绝迹。村民王大姐指着院角新栽种的月季,笑着说:“路好走了,水也干净了,咱也有心思种花啦!”人心也发生了转变,参与建设的村民自发组建了管护队,大家表示“自己参与建设的工程,更要用心守护”。

自全乡推广“以工代赈”模式以来,已动工项目的务工报酬发放预计超过152万元,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主人翁意识也愈发强烈。

政策纵深:西南山区的“共富典范”

“这不仅是建设工程,更是凝聚人心的工程。”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当前包谷垴乡项目建设的现状。当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主建者”,乡村振兴便拥有了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伍。

夕阳西下,包谷垴乡新修的水渠波光粼粼。结束一天劳作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走过,讨论着明天的施工安排。没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唯有手中紧握的工具和存折上实实在在的数字,见证着这个乡村最为坚实的蜕变——当锄头与蓝图相遇,汗水浇灌的不仅是土地,更是千万个触手可及的美好明天。


通讯员:成磊 邱婷婷  文/图

一审:单 娟  一校:成 磊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单 娟  一校:成 磊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