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描绘乌蒙新气象 谱写时代新篇章——昭通市2022年宣传思想工作综述

 2023-02-20 19:20  来源:微昭通

昭通市2022年宣传思想工作综述


春华秋实又一年,勇毅前行凯歌亮。

翻开2022年昭通市宣传思想工作画卷,一场场接地气、强信心的理论宣讲传递党的“好声音”,一篇篇沾泥土、冒热气的新闻报道汇聚发展“正能量”,一个个聚民心、暖人心的文明创建提升城乡“颜值”和“气质”,一次次筑同心、持恒心的文化交流增加和谐“黏合剂”……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紧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取得了思想理论入脑入心、新闻宣传亮点纷呈、文明之花绚丽绽放、文化产业欣欣向荣、新闻出版获国家省级先进表彰等良好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01
聚焦主题主线 凝聚奋进力量

2022年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
全面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成为了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一年来的主题主线。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宣讲动员会
社会宣传新闻宣传并举,迎接党的二十大氛围浓厚——
充分利用LED显示屏、重要交通路口等资源,悬挂宣传标语、投放公益广告和制作景观小品、展板、宣传栏等465万条(块),开展“喜迎二十大·我家昭通美”网络互动话题4期,媒体开设“强国复兴有我”等专题专栏数十个,精心策划“牢记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方向看昭通”“伟大变革 非凡十年”等“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主题宣传,《大营村十年:昔日贫困村 旧貌换新颜》等400余篇新闻在中央、省级媒体刊播。
精心部署掀起高潮,党的二十大召开反响热烈——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针对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的新闻宣传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3次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和1次闭门谈话,并印发了《昭通市深化迎接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工作方案》等6份文件,及时成立党的二十大宣传协调小组,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执行日汇总、日报告、日研判、日调度等工作制度,专人审核市内媒体原创稿件,确保了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新闻宣传工作稳妥有序。
市委宣传部对中央、省级媒体刊播的236篇重要稿件实行清单化管理、一个指令直达市县所有媒体平台进行转载,累计转载转播达1.2万条次;市县媒体派出骨干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蹲点采访,及时报道全市社会各界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的热烈反响,10月15日至27日共采写相关稿件656篇,发布微视频52条,总阅读量超过2500万人次,反响报道取得良好成效。
宣传宣讲并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
“今天同大家分享党的二十大报告,希望大家凝聚思想共识,发展好自己的产业,让腰包鼓起来、日子火起来。”2022年10月26日,在大关县玉碗镇石灰村白沙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党的二十大代表王荣返乡第二天立即组织宣讲,向父老乡亲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乡村振兴鼓劲。
王荣向父老乡亲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
这是全市学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个缩影。
为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乌蒙大地落地生根,刚参加党的二十大会议的昭通代表郭大进、王荣、吴长碧马不停蹄深入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等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多次召开会议原文传达学习,各级各部门认真研读大会报告和党章。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主要领导率先示范,多场次、多层面开展宣讲;市委成立宣讲团、组建宣讲队,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基层一线和各行各业。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共宣讲7100余场次。
同时,聚焦全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加强媒体宣传,中央和省级媒体刊播涉昭稿件1203篇,有力地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乌蒙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2
高举思想旗帜 夯实理论根基

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
一年来,全市上下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党员干部政治上的灵魂、思想上的旗帜和行动上的指南。
以上率下,掀起学习热潮——
“要深入学习领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树牢‘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学习理念,凝聚起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共识和力量。”2022年2月26日,在全市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授课,一语中的地指出了理论学习的要义和良方。
本次研讨班除主会场外,还设置了23个分会场,1300余名县处级领导及150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参加了学习。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2年第8次集中学习
这是昭通市2022年参学人数多、层次高、范围广、规模大的一次集中学习,也是持续抓好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工作的冰山一角。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8次,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开展集中学习2350余次,并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扎西干部学院等教育培训内容,以上率下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掀起理论学习热潮,不断在深学细悟中提高“政治三力”。
宣讲“沾泥土、冒热气”——
2022年5月10日,“砥砺奋进新征程 喜迎党的二十大——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理论宣讲大赛昭通选拔赛在鲁甸县举行。比赛现场,参赛选手结合自身经历,以生动的语言、感人的事例宣讲奋斗故事,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本次选拔赛推荐的作品《乡村振兴党指引》在同年6月26日至27日举行的全省宣讲决赛中获文艺类宣讲二等奖。

“砥砺奋进新征程 喜迎党的二十大——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理论宣讲大赛昭通选拔赛

为扎实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常态化宣讲,全市宣传部门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整合多方力量,组建党委宣讲团、百姓宣讲团、宣讲小分队306支,吸收兼职宣讲员9000余名,基本实现“各级有宣讲团、各村有宣讲员”的上下结合、齐抓共管的网格化大宣讲格局。据统计,各级领导干部共开展专题宣讲和讲授党课、思政课3000余场;以“昭通青年”“银耀乌蒙”“乌蒙巾帼”为代表的70余支百姓宣讲团活跃在易地搬迁安置点、水电移民安置点、文化活动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入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下基层、接地气,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声”入人心。
联系实际,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坚持在实践转化中夯实思想根基,组织社科专家、党员领导干部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理论研究,形成优秀理论文章141篇,为昭通开启新征程、实施“六大战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正确思想引领和深厚理论支撑。
03
围绕中心工作 奏响时代主旋律

2022年8月,镇雄县一所中学的李老师发现天空出现七彩祥云,于是暂停晚读课,让同学们到走廊上欣赏美景。事件被新华社等中央媒体采访报道,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进行了高度评价,继而引发全网转发、点赞、跟评。
2022年12月3日夜晚,巧家县药山镇天寒地冻,但全镇17个村(社区)的乡亲们却不畏严寒,连夜打着手电筒到自家地里采摘蔬菜,只为援助县城抗击疫情。这温情的一幕经媒体报道后刷爆朋友圈,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抗疫精神力量。
……
“宣传就是生产力”。2022年,全市有1154篇新闻稿件被中央媒体采用,同比增长12.36%;4517篇新闻稿件被省级媒体采用,同比增长13.1%;22件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云南新闻奖、云南报业新闻奖等奖项。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展现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建设现代化昭通的精神风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凝聚了强大正能量。

省委宣传部“领航”主题采访组赴昭通开展集中采访
强化选题策划,新闻宣传铿锵有力——
坚持策划优先和策划指导,层层抓实宣传部门的统领责任和新闻媒体、行业部门的主体责任,认真落实月度策划部署、每日指令提醒、每周统计督促、每月总结通报、年底检查考核等制度,精心策划开展“六大战略”“双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8个重大主题新闻宣传,先后4次邀请云南日报社昭通分社社长对市县两级宣传干部和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作主题宣传策划指导,以有效统筹实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同频共振。
对外宣传浓墨重彩。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分别刊发涉昭稿件182篇、165篇和147条,同比分别增长31.88%、30.95%和11.36%;其他中央媒体刊发660篇。中央驻滇媒体刊发383篇;云南日报刊发3032篇,同比增长26.4%;云南广播电视台刊发467篇,同比增长23.95%。

专题报道深耕细作。聚焦白鹤滩水电站、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道德模范、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等,央视播出系列纪录片、专题片29个,近百家中央、省级媒体多语种、多角度、全方位刊播16个系列790余篇专题报道。省效能办确定昭通先进典型3个。在“云南发布”等媒体上推出昭通4个新时代地标。
活动宣传亮点纷呈。成功举办“云南这十年”昭通专场新闻发布会,组织召开“双提升”专项行动等市级新闻发布会33场。宜昭青水高速集中通车仪式等活动宣传亮点频现,“喜迎二十大·行走彩云南”暨《金色热线》融媒体直播问政行动走进昭通,全网点击量超2576万人次,位列全省各州市第2名。
新媒体传播出新出彩。推出100万+作品106件、500万+作品14件、1000万+作品4件,总阅读量4.6亿人次,“微昭通”系列号被省委网信办评为“100个网络正能量传播示范账号”。
强化协调配合,新闻报道素材多元——
2022年7月8日,宜昭高速、青水高速举行集中通车仪式。由于素材提供充足、点对点沟通到位,虽然大多数中央和省级媒体并未到现场,但几乎所有媒体平台均刊发了高速通车的稿件,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央视“朝闻天下”,新华社进行了全平台推送,取得“单个活动宣传效果最好”的成绩。
昭通市宜昭(二期)、青水高速公路集中通车仪式
围绕“云南这十年”昭通专场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提供17个方面179个图片、视频、新闻稿件,各级媒体除推出昭通专场新闻发布会原创稿件40余篇外,还刊发了关联稿件近百篇。
这仅是昭通做好新闻宣传服务保障的两个案例。
2022年,昭通建立策划会商、专题研究、选题报送、基层调研等媒体常态化联系机制,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多次拜访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央地“四级”媒体共同策划重点稿件、互推互发优秀作品、共享新闻采写成果的联动格局已初步形成。
加强横向沟通对接,发挥宣传部门的联系纽带作用,打通业务部门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信息屏障,做到“媒体如有需求,部门必有响应”。全年共提供文字、图片、视频、新闻通稿等背景材料8600余个,较好地满足了媒体宣传的需求。
加强纵向良性互动,市县媒体平台转载上级媒体重点稿件12.39万条次;向上级媒体和省委宣传部推送新闻选题线索410条,被采用373条,采用率为91%,央地“四级”媒体联动开展了“昭通女孩高铁跪地救人”等10余个选题策划报道。
强化对外宣传,国际传播取得新突破——
积极利用中央、省级媒体外宣平台“借船出海”,宣传推介昭通。短视频《老外爱昭通》荣获云南省“爱云南iYunnan”短视频比赛“特等奖”;中央媒体外宣传平台推出昭通稿件51篇,《盐津最窄城市》登上法国电视台;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3个城市形象宣传片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屏”。“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登上了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官方推特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推特,被8家境外媒体争相报道……昭通的知名度、美誉度在一次次国际传播中不断攀升。
04
汇聚精神力量 推动文化繁荣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需要物质生活富足,也需要精神文化富足。
过去一年,榜样选树成效明显——
“白衣天使,人美心善!”“为医务工作者点赞”……昭通女孩刘晓姣高铁跪地救人事迹在网上引来社会各界纷纷点赞。
2022年,全市评选出“新时代昭通好少年”12名,其中2人入选“新时代云南好少年”;评选出“昭通好人”30名,其中7人入选“云南好人”。市委宣传部获“云南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称号。11名学员获全省学习强国“学习达人”称号。命名表扬41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一批”先进典型,李荣贵、杨夏玲获云南省“最美志愿者”称号、镇雄蓝豹应急救援中心获云南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过去一年,文明创建有序推进——
时下,走在大街小巷,一个个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活跃在十字路口、街头广场,一条条醒目的公益广告释放着正能量……文明之风吹遍乌蒙大地。

市委宣传部2022年迎新春送春联志愿服务活动
一年来,昭通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扎实推进文明创建,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不断提升。
文明实践惠及大众。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市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万余场,受益群众100万余人次;依托乡愁书院、校园书店和全民阅读示范点,着力打造“书香昭通”品牌,深入推进“书香九进”等活动,全市组织全民阅读活动9800余场次,参加阅读活动群众超300万人次。
志愿服务有声有色。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73.7万余人;99公益日“昭通志愿项目”筹款排全省第二名;“爱心菜篮”“爱心爸妈”项目分获云南省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铜奖。
文明创建扎实推进。昭通、绥江向着“2023年决战决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迈进,镇雄等5县(市)持续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巧家等4县全面启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
过去一年,文化润昭凝聚人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推出诸多优秀文化作品,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夯实。全面推进农家(社区)书屋提质增效,投入补充资金156.3万元,更新图书数量8.57万册。完成文化惠民演出5134场、云南省“文化大篷车”演出30场。昭通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获2022年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市委宣传部获省级版权登记先进单位表彰,版权作品登记数较上年增长了7倍,木雕《长征组歌—胜利的旗帜》在第八届中国版权博览会被国家版权局收藏。

昭通市“送文化百千万工程”走进大山包合兴村示范小学
文艺精品硕果满枝头。为提升昭通“文学之乡”的品牌效应,成功打造新型文艺工作平台,命名首批昭通市文艺创作孵化基地5个,推动昭通文艺进一步繁荣发展。创作文艺节目90余个,舞蹈《高原的守候》等2件作品获第十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群舞《拓荒牛》、戏剧《双夺魁》等4个作品获省第五届群众文化“彩云奖”,《送伴》等4件作品获云南文学艺术奖,《青青茶山》获第九届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歌舞类二等奖。
《青青茶山》获第九届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歌舞类二等奖
文化产业生机勃勃。组织150人开展文化产业创意培训,申报省级文化产业项目3个,新增重点文化企业3个,彝族、苗族多彩刺绣服装在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昆明时装周精彩登场,《穿在身上的乌蒙磅礴》在云南卫视播出。全市57家印刷企业和365家发行企业全年产值近13亿元,威信县红色扎西乡愁书店荣获“全国最美书店”称号,新闻出版产业正在成为昭通市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水富邵女坪
文旅融合有序推进。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保护规划》,规划项目38个,现已开工建设18个,整合资金4.62亿元,完成投资4.1亿元;“扎西会议纪念馆”等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完成红色基因数据库建设;培育打造威信水田镇花房子等5个精品“红军村”,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不断增添了美丽乡村的文化厚度和生态灵性。新增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7家,水富市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邵女坪社区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5个精品“红军村”之一的威信县水田镇水田社区花房子情景体验馆

凝心聚力担使命,奋楫扬帆新征程。
2023年的大幕已经拉开,全市宣传思想战线将继续肩负崇高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昭通力量。

来源/微昭通 胡华玉 罗朝俊 林绍博(图片由市委宣传部提供)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时政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