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古城焕新记⑪|为18厘米“死亡倾斜”开药方

 2025-07-27 15:40  来源:昭通新闻网

18厘米的死亡偏移,危墙欲倾!当迟家大院这栋见证百年文化交融的“中西合璧”瑰宝命悬一线时,一群“建筑医生”手持精密仪器,怀揣对历史的敬畏,走上“刀尖舞蹈”般的修复之路,这是一场与时间和朽坏赛跑的毫米级救赎,最终让历史的“活化石”卸下隐患伤痕,擦亮了昭通古城独特的文化棱镜。

一堵危墙的“病危通知书”

7月16日,迟家大院保护修缮项目经理刘平卫手持测量仪,目光紧盯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这是墙体修缮后的第6次月度复核。屏幕上的毫米级数据安稳如初,映照着他眼中的释然。

“正面看是典型的中式院落,转过身后墙,罗马柱撑起的拱券映入眼帘,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刘平卫的手指抚过墙面,那里的灰塑图案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松枝挺秀、竹节坚韧、梅蕊含香,旁边的牡丹与玉兰依偎着寿桃、石榴,祥云与蝙蝠在其间流转。“这些不是普通的图案,是刻在砖墙上的文化密码—松竹梅兰喻品格,牡丹玉兰显华贵,石榴多子、蝙蝠衔福,藏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这栋始建于清末的建筑,是昭通文化交融的活标本。中原文化的端庄、本地民族的质朴、西方建筑的灵动,在此拧成独特的文化基因。正面的中式雕花窗棂与背面的罗马柱隔空对话,灰塑图案里的东方意象与拱券线条的西式韵律和谐共生。然而,时间这把无形的刻刀,也在迟家大院的墙面上留下了痕迹。墙体出现了18厘米的倾斜,如同一纸“病危通知书”,宣告着这座百年老宅的危境。

因常年荒废,藤蔓爬满了墙体,院心被垃圾填满,整栋建筑像位无人照料的老人,在风雨中逐渐佝偻。2023年施工队进场时,工人清理藤蔓的手突然顿住—墙体与地基的衔接处,竟有一道肉眼可见的缝隙。精密仪器的测量结果令人心惊:墙体根部偏移18厘米,倾斜率达2.3%,远超国家建筑安全标准的临界值。“就像骨质疏松的老人扛着沉重的包袱,每一阵风都可能让他倒下。”刘平卫的比喻里藏着焦虑,下半部土坯墙因常年受潮酥脆如饼干,后期开凿的门洞与窗洞像被抽走的“筋骨”,而上半部分承载着灰塑与拱券的厚重墙体,全靠早已糟朽成粉末的木柱支撑。

“墙塌了,这些灰塑、拱券中西合璧的细节就没了。” 刘平卫说。

那不是一堵墙的消失,是一段看得见的历史被抹去。

为文化灵魂“抽梁换柱”

修复方案的研讨室里,灯光常亮至深夜。墙上挂着迟家大院的剖面图,红笔圈出的“危险区”像一道无解的题:要校正18厘米的倾斜,必须更换糟朽的木柱与酥碱的墙体,可顶部的灰塑与拱券是“文化灵魂”,哪怕震动一毫米都可能碎裂。

“就像给玻璃器皿里的珍宝换底座,既要稳住上层,又要换掉烂根。”刘平卫将修复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在昭通古城保护指挥部和相关历史专家的指导下,经过数次推演及研判,最终敲定的“手术方案”,藏着古今智慧的碰撞。

工匠们用特制的钢架从两侧顶住拱券,再以细如发丝的钢线将灰塑图案逐一固定。“松枝的末梢只有3毫米,钢线固定时得屏住呼吸。”参与施工的老匠人回忆。面对已糟朽成粉末的木柱,工匠们发明了“渐进式替换法”:先在原柱旁立起临时钢柱承重,再用细锯将朽木从顶部向下逐层剔除,同时将新制的实木柱一点点嵌入,全程保持受力平衡,误差控制在 0.5 毫米内。“就像给病人换骨头,不能一下子抽走,得让新骨慢慢接上。”刘平卫说。

下半部酥碱的土坯墙被小心翼翼拆除时,工匠们发现了更棘手的问题:地基因沉降出现裂隙。他们没有用现代混凝土填充,而是沿用百年前的传统工艺一点点注入裂隙。“老祖宗的法子有韧性,能跟着墙体微沉降,比硬邦邦的水泥更合适。”

少了伤痕多了永恒

如今的迟家大院,青砖墙上的斑驳仍清晰可见—那是岁月留下的“皱纹”,被特意保留。转过墙角,西式拱券下的罗马柱挺括如新,柱身的凹槽却刻意做了旧:工匠们用细砂纸打磨出自然的磨损感,与百年前的工艺痕迹无缝衔接。

“少了18厘米的倾斜,少了藤蔓爬过的腐朽,少了随时坍塌的恐惧。”刘平卫站在修复后的院子里,细数着变化。“但那些该留的,一点没少。”灰塑图案里,松针的每一道纹路都保持着百年前的弧度;中式窗棂的雕花缺了一角,那是民国时期修缮时留下的痕迹,被原样保留;就连墙面砖缝里的草籽,都被小心收集,待来年春天让它们自然生长—“这是老墙‘汗毛’,得让它带着生气。”

更珍贵的“多”,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墙体内部植入了现代工艺,既保持了青砖的质感,又增强了抗裂性,多了一些“强健的体魄”和“长久的保障”,新的筋骨支撑着它,让它重新稳稳地站立起来了。刘平卫说:“更重要的是,我们多了一份责任和安心。通过这次修复,我们不仅让老墙“站直了”,更让附着在它上面的历史信息、文化符号和工匠智慧,得以清晰、稳固地传递给未来的人。”

夏日的阳光穿过西式拱券,在中式天井里投下几何光斑。身着汉服的游客在大院里穿梭,感受着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一群游客正围着灰塑图案听讲解,他们指着石榴图案问“为什么画这个?”老人则对着罗马柱感叹:“当年能建起这样的房子,得多开放啊!”


“这栋房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历史课。” 刘平卫说,18厘米的校正,校正的不仅是一堵墙的倾斜,更是一段文化记忆。

在昭通古城,这样的修复故事不止一个。从清末四合院到民国洋楼,一座座建筑在“修旧如旧”的理念中苏醒。它们像散落在时光里的珠子,被文化守护者们重新串联,最终串起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脉络—那些融合、包容、生生不息的密码,正通过这些“会说话的建筑”传递给下一代。


记者: 莫娟 马娟 通讯员: 石啟勇 马威 实习生: 国强芝 文/图

一审:莫 娟  一校:马 娟  二审:何田田
二校:彭晓雨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莫 娟  一校:马 娟  二审:何田田
二校:彭晓雨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