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27 12:00在昭通古城北正街深处,一家名为“小杜师西服”的老店安静地栖身于岁月一隅。斑斓的色彩流淌在空气中,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店面被层层叠叠的布料拥裹。店主杜国辉立于其中,一把剪刀在他手中似有生命,于无声中裁剪着顾客的潇洒风度,更将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悄然缝进古城的记忆里。
杜国辉并非昭通本地人。1969年生于重庆铜梁的他,15岁便踏上谋生之路。1985年,他与兄长辗转至昭通,繁华的北正街瞬间攫住了这位异乡少年的目光。他们在此租下一间门面,命运的针脚从此在昭通古城的经纬中穿梭,“小杜师西服”的名号如同钉子,牢牢嵌入这条街道的记忆。即便店铺后来搬迁,这块招牌也从未更改—它早已超越了店名,成为古城里的一块活字招牌。
“做手艺要顾客信任,要合穿、面料好。”杜国辉的朴素信条背后是近四十载的如履薄冰。顾客付顺平二十多年的追随印证了这份承诺:“外面买的西服不长就短,都要重新修改过。我一年在‘小杜师西服’要定做三套,一来二往,我俩已成为好友。”在付顺平眼中,杜师的手艺、布料、价格构筑了无可替代的信任三角。杜国辉对待每一位顾客都如同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需求,精心挑选面料,细致裁剪每一寸布料。他的西服不仅合身舒适,更融入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让每一位顾客都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杜国辉豁达的处世哲学——“不为一件事困惑,不为一句话忧虑”,或许正是他精神矍铄、满面春风的秘密,也成为他与顾客间无形的精神纽带。
杜国辉初到古城时,古城还是土坯青瓦、泥泞小巷的模样。如今的古城,已不再是昔日那般模样。随着古城保护性修缮工程的逐步推进,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始经历一场华丽的蜕变。原本略显粗糙的水泥路,被一块块温润的青石板所替代,那些历经风雨的木门窗,虽然更新为坚固耐用的铝合金材质,但设计上却巧妙地保留了古朴的韵味,使得现代与古典在这里完美融合。
杜师傅对此深怀感慨:“现在这个石板非常好,防滑耐磨,还原了古城的韵味,也让我们这些老店铺更有味道了。”在他眼中,市委、市政府对古城的精心呵护,不仅是对历史的虔诚致敬,更是对商户与居民生活品质实实在在的提升,也为老店铺带来了新的生机,让这条街在时代潮涌中守住了灵魂。
岁月流转,昭通古城在时代的浪潮中几经变迁,从土坯青瓦到青砖黛瓦,从泥泞小巷到石板古道,古城的发展也为“小杜师西服”带来了机遇。他的店从最初的小门面,发展到如今拥有独立设计室、裁剪室、缝纫室的专业西服定制店。店内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杜国辉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从面料的选择到裁剪的精细,再到缝制的严谨,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匠心与汗水。
多年打拼,杜国辉在北正街置下一栋三层半的小楼,并将户口迁至昭通,完成了从异乡客到昭通人的身份蜕变。他手中的剪刀,裁出的早已不是一套套合体的衣衫,更是一瞬光阴、一段历史。
一剪四十年,杜国辉以布为经,以针线为纬,在古城书写着无声的坚守。夜深人静,他总会独自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感受那份岁月沉淀下来的宁静与美好。在他的心中,昭通古城早已不是一个谋生的地方,更是他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寄托。这间小店如同古城的心脏,每一次裁剪的律动,都在蕴含着传统手艺的温度。
“小杜师西服”如同昭通古城内一块活着的招牌,与侯记竹木行、玲玺印章、全安诊所等老字号并肩而立,数十年不改其名、不易其志。店主们早已与街道血脉相融,成为古城韧性的一部分。他们用匠心独运的手艺,守望着这座古城,让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天南地北的客商在此汇聚,为老街注入不竭生机,共同见证着昭通古城在时光长河中那份不变的包容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