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乌蒙 同心筑梦——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2022-11-01 13:00  来源:《民族时报》

昭通古称“乌蒙”,自古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这里,各民族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民生短板持续补齐,谱写着乌蒙大地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加强党的领导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昭通市总人口631.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0.9万人,长期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政治工程”“生命线工程”“一把手工程”来谋划、部署、推进。

“这些年来,昭通市能够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综合交通、赤水河流域保护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的发展和成就,从根本上讲就是持续推动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成果。”昭通市相关负责人在“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发布会上表示。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的同时,昭通市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目标任务,并结合昭通市实际研究制定了《昭通市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行动方案》《昭通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十进十促”实施方案》等12个政策文件,形成了推进落实创建工作强有力的政策体系。

为突出政策和精神引领,昭通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全面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全面完整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要求。昭通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扎西会议”故事的重要指示精神,于2013年成立了扎西干部学院,截至目前已培训干部5.5万余人次,建成扎西红色小镇、长征步道等一批文旅项目,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擦亮了“红色扎西”品牌,结合昭通革命历史和现实经历,突出讲好红色革命故事等,不断激发各族群众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奋进力量。积极引领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文化通则观念通、情感通、民心通。为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昭通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聚焦乡村振兴、创文创卫、疫情防控、民族团结进步等时代课题,精心创作了300余个体现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文艺作品,深入开展“百场演出进百乡”“千场演出进千村”“万场演出进万组”“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活动,服务群众365.25万人次,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传播现代价值理念,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持续举办“我们的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书香昭通、全民阅读”“苹果文化节”“民族赛装节”和各民族共享的民族节日节庆等活动,在中山、东莞举办“昭通风物摄影展”,增进文化互鉴交流,各族群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进文化认同,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夯实各项基础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2.13万元增长到2.89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9年的2.99万元和1.06万元增长到3.38万元和1.25万元……”近年来,昭通市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不断夯实各项基础,加快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

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市、交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人才支撑“六大战略”,昭通市大抓发展、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全面加快发展步伐,全市经济实力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聚焦脱贫群众增收关键点,昭通市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易迁安置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建设,集中力量推进9个万人以上易迁安置区打造脱贫致富示范样板,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启动建设了25个示范乡镇、90个精品示范乡村、744个美丽村庄,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为夯实民生基础,昭通市全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升到78%、99.74%、88%;昭通师专升格为昭通学院,成功创办昭通卫生职业学院,昭通职业学院设置获省政府批复,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正式开办运营等,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

同时,昭通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大保护、大修复、大治理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持续好转,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393条大小河流保持清水出昭通;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22万亩、营造林527万亩,自然保护区增加到23个;创成国家和省生态文明示范县4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达99%以上……

如今的昭通市,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各族群众心中,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成为抬头可见的生态成果。

践行以民为本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昭通市始终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工作理念,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相互嵌入”为立足点,昭通市着力在易地扶贫搬迁和水电移民搬迁安置点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按照在地化、市民化、均等化要求,通过志愿服务、爱心超市、四点半课堂、老年之家等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就业咨询、社会保障、就医就学、房屋租赁等高效便捷均等化服务,形成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结构。

昭通市还逐步拓展创建活动“十进十促”创建领域,打造了一大批创建典型,引领带动全域创建格局基本形成。每年1月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开展“浓情粽香情、中华一家亲”“激情火把节”“民族赛装节”等群众性联谊活动,各族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借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机遇,昭通市完善政府部门之间、市场主体之间、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对接机制,围绕东部地区紧缺职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灵活授技、靶向传技,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80.65万人次,打造“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全用工链条闭环劳务输出机制,“点对点”输出10.63万人,通过干部交流、人才选送、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劳动力输出等推动人口大流动大融居。

此外,昭通市努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推进镇彝威革命老区、金沙江沿线、南丝绸之路“三条党建长廊”建设;坚持民族地区“四个特别”干部培养标准,正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定期开展民族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

创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4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个,示范单位129家;威信县成功创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扎西纪念馆、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如今的昭通,处处盛开着民族团结之花,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基层声音

创新探索 勇毅前行

曾经的昭通是贫困的代名词。长期以来,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五个并存”是昭通最大的现实写照。

如今的昭通,山青水绿,欣欣向荣。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事业中,各族人民心靠得更紧、情变得更浓……

“过去十年,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取得的非凡成就,让我深感骄傲和自豪。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初心、奋发作为,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全方位抓好全市民族宗教系统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为努力推动昭通市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工作出新绩、开新局不懈努力。”昭通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局局长李才陆说。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必将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昭通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长杨蕾说,“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当前,昭通市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全市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作为一名基层民族宗教工作者,我们将与各族干部群众一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工作实践中,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创新探索。

回首十年,是昭通市民族地区受支持力度最大、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民生改善最显著的十年,各族群众共享了脱贫攻坚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各民族大团结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昭通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长杨照伟表示,作为一名民族宗教工作干部,将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昭通市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手记

团结奋进 阔步向前

6月底,记者随昭通市民族宗教局赴绥江、巧家、鲁甸和彝良开展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初验工作。走进鲁甸龙头山镇,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一座座青瓦白墙的楼房错落有致,宽敞的道路干净整洁,鸟语花香,满山遍野的青花椒……无不透出地震灾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崭新景象。

鲁甸县龙头山镇辖12个村(社区),有汉、回、彝、苗等各族群众5.8万人。快到镇政府的国道边的山坡上,满山坡的花椒树上结满了青翠欲滴的花椒。“今年雨水多,花椒成熟得晚了点,但是花椒长势很好。”龙头山镇光明村村委会主任刘阳华开心地告诉记者。

在等待花椒成熟期间,村民们抢抓林下空间养起了“花椒鸡”。记者见到光明村王家坪子一组村民王云坤时,他正在自家花椒地里给鸡喂食。他是光明村黄鑫种养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家里有十亩多花椒树,林下养了五六千只鸡,年收入达三四十万元。

在甘家寨,一座座楼房错落有致。村口,老人们悠闲地绣鞋垫,摆龙门阵……邹体富和甘正芬夫妇正在家里带着重孙。

见到记者,甘正芬老人上前拉着记者的手,走进客厅讲起了她家的近况:住进城里人都羡慕的花园楼房,过上吃穿不愁、看病有报销,含饴弄孙的好日子。孙媳妇在自家小院开起火锅店,她说:“在地震中,有了那么多人帮助,我们也要争气啊!”孙子则买了大货车跑运输、做工程,现在自家的各种工程车十几辆,还成立了运输队,带动村里八九十家人一起跑运输。遇见村民还不起买车的贷款时,她的孙子还会帮村民们先还贷款。甘正芬老人说:“地震时那么多不认识的人都来帮我们,我们遇到别人需要帮助了,怎么也要帮啊!”他们默默用实际行动将在抗震救灾中感受到的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传承了下来。像甘正芬家一样,有的人家利用自家小院开起农家乐、客栈,有的跑运输、做生意,生活越来越好。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重生后的甘家寨,处处透露着生机和活力。

如今的龙头山,正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向前。

来源:《民族时报》

校对:胡远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