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促进“滇东北开发提速和崛起”

 2021-02-02 22:1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为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重大意义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明确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肯定和期望,使全省4700万各族人民深受鼓舞。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实践,是展示我国民族工作成功经验和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时代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凝聚全省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的重要载体,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云南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显著优势。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2020年5月10日,省委主要领导在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昭通市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交出高质量脱贫答卷”“奋力促进滇东北崛起”。昭通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级市,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双向大走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

2020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云南要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目标要求。将“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放在分论中的首章进行论述,并在此强调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正确指导思想,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当前,昭通正坚定不移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奋力推动滇东北开发提速和崛起。“十四五”时期,昭通大地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昭通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各民族都应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都应该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献计出力,为奋力“推进滇东北开发和崛起”贡献智慧和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目标和载体

2019年1月31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并于5月1日起施行。昭通市直相关部门深入调研,结合昭通实际,组织制定并下发了《昭通市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行动方案》《昭通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十进十促”实施方案》。2020年5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昭通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动员会议,专题研究,紧扣目标要求,统筹实施示范创建“三年攻坚三步走”战略,力争“2021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通过省级验收”“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2020年,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昭通市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行动方案》,重点实施精神家园共建、和谐关系共创、发展成果共享、民族事务共治、示范创建共促5大目标工程。

一是精神家园共建。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深化“多元一体”国情教育、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建立健全常态化教育机制、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让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的自觉性,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和谐关系共创。围绕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进嵌入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构建互助共学、团结共事、共生共乐、和谐共居的社会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是发展成果共享。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补齐民族地区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四是民族事务共治。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推进基层民族事务治理常态化,实现民族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维护和巩固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五是示范创建共促。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互融共促,深入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常态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十进十促”。通过示范引领,推进共建共促,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昭通是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有19个民族乡、145个民族村、2150个民族自然村。过去,昭通各族人民艰苦奋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昭通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工作实践中,立足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昭通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目标已经明确,有效载体将通过《昭通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十进十促”实施方案》:一进机关,促为民务实;二进企业,促团结奋进;三进社区,促和谐友爱;四进乡村,促繁荣发展;五进学校,促同心筑梦;六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促共建共享;七进宗教活动场所,促文明和谐;八进医院,促守望相助;九进连队,促鱼水情深;十进景区,促文旅融合。全面贯彻落实“十进十促”,旨在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涵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多年来,昭通市示范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特色产业得到发展,生态环境逐渐好转,民生短板持续补齐,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谱写着实而可行的民族团结新篇章。

三、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践探索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民族地区的发展将影响昭通脱贫攻坚成果的持续巩固。按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突出特色、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以来,昭通市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健全完善政策体系,部门协同推进创建。二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创建基础进一步夯实。三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共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是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积极培养各类人才。五是注重宣传教育引导,营造民族团结氛围。六是坚持依法管理,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2020年5月,威信县、镇雄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通过省级初验命名。镇雄县民族中学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通过省级初验命名。省民宗委命名昭通第一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90个。“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主旋律在各行各业唱响,部分机关单位、企业社区、乡(镇)学校等以走访慰问、宣传教育、民情恳谈等多种形式,正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深入推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程,我们还应该加大力度,着眼长远、统筹谋划,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一是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民族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两次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将昭通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二是进入昭通市“十四五”规划的战略部署。昭通市是少数民族人口大市,而少数民族多集中在边远高寒的二半山区,在全市编制的“十四五”规划方案中,必须将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贫困山区规划进去,并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十四五”规划单列专章进行分别论述,才能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将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创建开展得更好。

三是持续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昭通高寒二半山区的民族地区发展,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下,达到了贫困群众基本的“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但要继续巩固防止返贫,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力度,才能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效。

四是持续加强民族地区人才的引进培养。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在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乡村干部招聘等考试中,还得继续加大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选拔,让其更专心专注留在民族地区工作,带动民族地区各个家庭的脱贫致富。

五是持续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在创建过程中,各民族都要有“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意识,在城乡进行多种渠道宣传,让各族人民感受到“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甜蜜,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温暖。

昭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创建需要全市620多万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只有把全市各族群众的力量汇聚起来,才能凝聚起奋力推进“滇东北开发提速和崛起”的磅礴伟力。



(昭通市委党校民干科科长 马殿立)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陈忠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陈忠华
标签 >> 民族团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