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10 16:157月8日至9日,镇雄、威信两县普降大暴雨,截至9日14时,威信最大降雨量254.4毫米。暴雨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道路受损、山体滑坡风险加剧。面对严峻汛情,昭通市委、市政府迅速反应,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落实“1262”预警叫应机制和“三查”制度,全力投入救灾抢险工作中,紧急转移安置群众7047人。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迅速投身应急抢险、转移安置等工作,凝聚防汛救灾的攻坚力量。
闻“汛”而动,筑牢抗洪救灾“安全防线”。县级领导带队分赴受灾一线参加调度,指导有序推进救灾抢险各项工作;县防指成员单位集中办公进行气象会商,科学调度各乡镇有序开展值班值守、干部下沉、群众转移、物资储备等工作;乡镇、村(社区)党员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全面摸清辖区村(居)民居住情况,重点摸清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确保救灾抢险“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汛情紧逼,党组织是坚不可摧的堡垒。各级党组织冲锋在一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地方党员和干部群众,第一时间投入前沿救灾抢险工作。全市658支驻村工作队1978名驻村干部就地转化为救灾抢险应急队,投入防汛救灾工作。
威信县委组织部第一时间发出《关于在防汛救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和《关于在防汛救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倡议》,筑起守护群众安全的“红色屏障”。充分整合应急、水务、公安等全县64个单位党组织工作力量,全力做好预警预报、安全巡查、人员转移、除险加固、力量保障等各项工作。发挥各村(社区)党组织“前哨站”作用,通过1183个应急广播点和网格微信群叫醒群众防范应对。加强军地联动,组织100名民兵全力做好排水抢险。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动员县个私协会、电商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投入排水防涝和淤堵清理。用好全县1100个网格责任区,组织7500余名网格员上门走访群众,传达汛情险情,帮助疏散转移和撤离沿河、沿沟、沿坡群众438户、1375人,守牢群众“生命线”。
7月9日1时30分,镇雄县防汛应急响应升级至Ⅲ级,按照“县级统筹、乡镇(街道)牵头、村(社区)落实、党员带头”的四级联动机制,第一时间吹响防汛救灾“集结号”。县四套班子领导迅速奔赴挂联乡镇(街道)开展防汛救灾指导,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0个乡镇(街道)党(工)委及时启动防汛应急响应,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值班制度,用好用活“1262”防汛机制,按照职责靠前指挥防汛工作。262个村(社区)党组织通过网格化管理,按照“包村党员干部+村‘两委’成员+党员小组长”模式,组建镇村党员先锋队,对低洼地段、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实时监测雨情水情,利用微信群、大喇叭等载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群众提前转移。
危难当前,党员是冲锋在前的尖兵。在这场大暴雨中,全市广大党员不负重托,冲锋在防汛救灾第一线,不顾安危、争做表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旗下的誓言。
威信县扎西镇小坝村党总支书记杨冰在转移群众过程中,于7月9日凌晨5时左右淌着泥水将1名79岁受伤老人背至1公里外救援车辆处后,再次返回洪水中背出1名只有头部露出水面的77岁受困老人,将老人送至安全地带后杨冰又一头扎进洪水中参与救援。
7月8日晚11时许,镇雄县花朗乡遭遇强降雨,仓上村党委书记郑祖军带领村“两委”同志第一时间驱车前往雨水量较大的竹麻弯村民小组转移群众,成功将受威胁区域7户20人全部安全转移。撤离过程中,突遇河水暴涨,为保障大家安全有序撤离,郑祖军却被困于一处峡谷悬崖,只能依托树枝在大雨中坚守等待救援。经过6小时努力,郑祖军被成功救出送往县人民医院进行恢复疗养。
全市1.3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全力投入救灾抢险,组建党员先锋队、党员突击队1032支,开展搜救解困、群众转移、道路抢通、安置服务等工作。
威信县组织6000余名党员干部对14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排险除险,上门开展“敲门”行动2.9万余次,紧急转移群众1071户3652人,集中避险转移受灾群众582人。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143支,深入河道堤坝、山塘水库、低洼易涝区、地质灾害点等关键地段、险要位置排险除险,形成地质灾害基本情况一览表,明确风险点位。充分发挥社区兼职委员力量,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3500余名县直部门机关党员干部下沉联系村(社区)、文明创建路段开展风险隐患排查,转移受灾群众,帮助清淤清障,及时清理疏通道路、协助群众挖渠排涝。
镇雄县广大党员干部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担当,组建217支党员先锋队、突击队,动员4585名党员投身救灾抢险最前沿。救援一线,党员突击队携带救生衣、抽水泵等设备,在积水路段疏导交通、帮助受困群众转移;对河堤薄弱救援一线,党员突击队携带救生衣、抽水泵等设备,在积水路段疏导交通、帮助受困群众转移;对河堤薄弱环节进行加固,装填沙袋、铺设防水布,筑牢防汛“堤坝”。安置点内,党员志愿者为转移群众提供食品、饮用水等物资,协助做好登记、健康监测等工作,安抚群众情绪,让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