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网络舆论的强弱互换定律探析

 2019-11-22 11:26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一、强弱互换定律的定义及其表现

强弱互换定律,指在现实社会中,强势的一方到了互联网上,在舆论上往往会变成弱势的一方;反之,在现实社会中,弱势的一方到了互联网上,在舆论上往往会变成强势的一方。

我们常常看到,当警察和群众冲突时,网民普遍会认为是警察错了;当成人和小孩或者老人冲突时,网民普遍会认为是成年人错了;当健康的人和残疾人士冲突时,网民普遍会认为是健康的人错了。也就是,当强势的一方和弱势的一方发生冲突时,网民通常会不问青红皂白,群起而攻之地反对强势群体,支持弱势群体,于是网络舆论就会呈现朝弱势群体一边倒的态势。

比如,老人在公交车上对没有让座的年轻人扇耳光,很多网民认为年轻人该被打。但是,却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让座只是道德范畴,并不是权利义务范畴。从法律层面来说,面对老人,年轻人可让可不让,没有必须要让的义务,老人殴打年轻人却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网民普遍认为老人是弱势群体,在舆论上对老人持支持态度,对年轻人进行指责。类似案例不胜枚举。

二、强弱互换的运行机理

在线下,通常强者恒强,弱者恒弱,那为什么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会在网络舆论上进行势力互换呢?

(一)权利的再平衡,权益的再分配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强势一方往往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掌握着更强的话语权。所以,在线下常常强势者恒强,弱势者恒弱,强势者能巧舌如簧,弱势者只能百口莫辩。因此,常常是强势者一方侵犯弱势一方的权益。

互联网因为有着平等、自由、开放的特性,在信息交换上打破了时空界限,重构了话语体系,打破了线下话语权格局,线下的权利一旦到了互联网上就会进行再分配。强势一方通常也是小众的一方,弱势一方通常也是大众的一方,当小众的一方遇到大众的一方,话语权就会被削弱甚至被剥夺,因此强弱势力到了互联网上就会进行角色互换。

(二)人们有同情弱者的天性

人之初,性本善,同情是人的天性,人们天然会把同情看成是正义和善良的。只要是意识正常的人,基本上都会对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因此,网民往往会同情冲突中相对弱势的一方。例如,2018年8月30日,在重庆渝北区一名驾驶保时捷汽车的女司机在斑马线掉头时,与另一名驾驶奇瑞汽车的男司机发生口角。随后,该女司机当街掌掴男司机,引发两人肢体冲突。这本来是一起简单孤立偶发的交通纠纷,但视频在网上放出来后,网友就开始人肉女司机。翻出了此前这个女司机各种高调、张扬的视频,尤其是女司机扬言交通违法后一个电话就可以消分,引发了网民的强烈愤慨。与此同时,网民还查出该女司机的丈夫是一名派出所所长。大家普遍认为,女司机有仗着丈夫的权势任意违反交通法规的嫌疑。后来,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发现女司机的丈夫的确存在违纪违法行为,于是对其进行免职并立案调查。

这个舆论事件的发展就符合了强弱互换定律:派出所所长的妻子——开着豪车又飞扬跋扈的富婆属于强势的一方;开着奇瑞汽车又遭受恐吓的普通男子属于弱势的一方。这个新闻事件通过网络传播后,网民普遍反感保时捷女司机,同情奇瑞车主,导致整个舆论方向都批评女司机、声援男司机。

(三)强势一方往往会遭到网民的反对

人们对强势有种天然的抵触情绪,如果上了网后,还采用咄咄逼人的语气,通常会遭到网民的普遍反对。例如,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新闻发布会上,当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被问到“为何救援宣告结束后仍发现一名生还儿童”时,他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之后,被问到为何要掩埋车头时,王勇平又说:“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在讲这段话的时候,王勇平用力一甩脑袋,表现出了傲慢的姿态。这让广大网友不满,引发了全网一片骂声。在微博上,大家都用“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来表达对事故发生以及善后的质疑。这句话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对王勇平本人及铁道部的形象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三、强弱互换的对策建议

(一)以事实为依据,尽快诚恳回应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网络舆论的生命,迅速回应体现的是舆论引导的时效,也反映出回应者的态度,不抢抓时机,回应便收不到好的效果。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后,如果遮掩、忽悠、蒙混都是徒劳,对舆论引导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火上浇油。只有以事实为依据,尽快回应网民,才能平息网络舆论。

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8·12”爆炸事故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权威部门出来对事件进行回应,形成了信息真空,导致各种谣言满天飞,对政府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最终不仅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当地党委、政府也陷入信任危机。

(二)放下身段,赢得网民理解支持

线下的强势群体,本来在现实生活中就容易引起民众反感,只不过大家都敢怒不敢言。但到了网上,大家既敢怒又敢言。由此,要避免把线下的强势印象带到网上,成为“吃瓜群众”的众矢之的。避免正襟危坐,避免板着面孔说话,避免以强示人。而要学会放下身段,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

前几年,有一个案例,一个开拖拉机进城的农民,因为违章驾驶,被交警处罚。农民急了扑通一声就跪在交警面前,面对围观的群众,交警手足无措, 也扑通一声跪在农民面前。最后,这事儿被群众拍照发到网络上,网民普遍认为,农民进城讨生活不容易,交警要照章执法也不容易,对双方都报以同情。

而另外一个案例,情形就大不一样了。2014年2月,一名城管把执法车辆停在路边,坐在车上把脚伸下来给擦鞋匠擦皮鞋,这张照片引起了轩然大波。网民普遍认为,这个城管队员上班时间坐在公车上擦皮鞋,给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感觉,有损公职人员的形象,接着相关部门介入调查,这个城管被迅速停职。

这些案例都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强势群体上了网一定要懂得以退为进,放下身段。

(三)运用好“时度效”规律,把其作为要求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把握好“时度效”。“时度效”属于新闻基本要求,一切新闻实践都与之须臾不离。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一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回归到新闻基本要素上来;二要依照新闻舆论新的特点把握好“时度效”要求,这是实现舆论引导工作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效结合的诀窍。时,指时代、时期、时间、时刻、时机,时的把握是舆论引导的关键;度,在舆论引导中可以理解为分寸、尺度、火候等,度的把握直接影响到效,火候不到,作用不大,过火了又会过犹不及,所以见好就收,刚好就行;效,即效果,效果最大化,是舆论引导的理想目标,也是检验舆论引导作用的关键指标。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强势一方,一定要按照“时度效”要求,自觉主动地遵循规律,才能有效地引导舆论。

(四)线上线下联动,既治标又治本

网络舆论其实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在互联网上的反映,因此,网络舆论引导一定要线上线下配合,线下出硬招解决实际问题,线上谦虚诚恳回应,才能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党政部门以及其他企业、组织在平常的工作中都要认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理念正确了,服务态度好了,服务水平高了,矛盾问题少了,人民群众的气也顺了,那网络舆论也就正能量十足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往往出现:“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负面舆情出现后,也只注重线上的引导,不注重线下实际问题的解决。如此一来,就会失去广大群众的信任,进入自说自话的困境。

比如,针对就医难、就医贵,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如果线下不出硬招解决实际问题,那医患纠纷就会越演越烈,家长和学校的问题就会越来越激化。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都可能引发负面舆情,一点火星便形成燎原之势,损害整个单位、整个部门甚至整个行业的形象。

综上所述,在网络舆论引导中,作为线下强势的一方,在舆论回应中,网上引导是治标,线下解决问题是治本。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才能收到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

注:本文系“鲲鹏计划”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与舆论引导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 申正勇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评论 网络安全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