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16 15:00乌蒙大地上,红十字的爱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民。近年来,昭通市红十字会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抓手,扎实推动文明实践与人道事业相融互促、同频共振,打造更高站位、更高品质、更高效能的文明红会,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昭通这片热土上开出了更加璀璨的“文明之花”。
党建引领,凝聚文明力量创“全国一流”
对党忠诚,是红十字会人始终坚守的政治底色。昭通市红十字会党组有力推动“机关党建+文明创建+主责主业”深度融合,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昭通市红十字会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三年行动方案》,加强领导、细化措施,健全制度、强化保障,全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参与、上下联动,左右衔接、齐抓共创的创建文明单位良好工作格局。
打造“为民红会”,建设“博爱家园”。运用场景渗透、示范带动、实践养成,建设环境优美的红十字会机关,打造人道文化传播中心、楼道廉洁文化长廊,营造美观、文明、亲民的红十字形象;干部带头维护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锤炼个人品德,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贴心服务。实施“滇苗助学”“博爱昭通行”等项目,积极打造“慈善昭通·博爱乌蒙”品牌。募集款物1.3亿元投入乡村振兴“主战场”,积极参与镇雄“1.22”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募集款物超过5600万元,争取项目资金2100余万元实施“博爱家园”项目37个,博爱家园项目“昭通模式”被省内外红十字系统学习借鉴。
创建“文明红会”,组建“志愿者之家”。昭通市红十字会设立职工健身活动室、阅览室、荣誉室、儿童之家,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演讲比赛、体育竞赛、“学雷锋”学模范、留守儿童假期托管等活动,传递“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理念,不断涵养润物无声的文明情怀,春风化雨提升干部文明素养。动员全市292个团体会员、1.76万名会员、105支红十字志愿服务队、3971名注册志愿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利用“5·8博爱周”“99公益日”“5·12防灾减灾日”等重要节点,宣传普及红十字人道文化、应急救护技能、防灾减灾常识、崇德向善风尚,引导干部职工、红十字志愿者、会员、社会爱心人士争做文明新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致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
培育“创新红会”,争做“实干先锋”。近年来,昭通市红十字会成功承办中国红十字会2024年西南协作区综合演练活动、第一届全国红十字救援队伍大比武“水上救生”分项竞赛,先后荣获“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红十字会先进集体”等殊荣,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获第四届云南省红十字公益项目展金奖,1名干部被表彰为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个人,2名会员被表彰为全国“优秀红十字志愿者”,2名干部被表彰为“省级先进个人”。
奉献爱心,“三救三献”助力“生命接力”
救援、救护、救助和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遗体)器官捐献“三救三献”,是昭通红十字会无私奉献的大爱之举,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昭通市红十字会立足职能,积极推动“三救三献”工作稳步开展,“生命接力”工程持续显效。
赈济救援托起“生命之舟”。昭通红十字会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全力锻造红十字救援“铁军”,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派出2名赈济救援队员先后参与西藏“1·07”定日地震、缅甸地震等抢险救援,1名干部获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积极参与镇雄、威信“7·09”自然灾害抢险救援,紧急调拨家庭包、冲锋衣、棉被1640件(套)驰援灾区。
应急救护守护“生命之花”。昭通红十字会建立全市应急救护培训宣讲队和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创新拓展、常态化组织“黄金救援”技能培训,扎实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五进”活动,应急救护取证培训2.78万人、公益普及培训54.22万余人次。
人道救助点亮“生命之光”。提升人道资源动员能力,巩固扩大“公益朋友圈”,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博爱助学”“博爱助困”“博爱助医”等人道救助活动,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孤残特困等困境家庭,在助医、助学、助困、助残、助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开展助学20953人次、大病救助9845人次、残疾人救助4063人次,帮扶困境家庭10430户。
“三献”温度传递“生命大爱”。积极参与动员无偿献血,组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驿站,实现捐献者长短途交通免费乘坐,完成造血干细胞入库血样采集5160人份,成功捐献44例。建立器官捐献“生命之光”志愿服务队,宣传发动社会爱心企业援建“生命礼赞园”,无偿为器官捐献者提供公益墓地,实现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23100人,公民逝世后器官(遗体)捐献49例,拯救了141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50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