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18 10:33还未从“多巴胺”的童话色彩中走出,晨雾已漫过峡谷,彩色小楼在薄曦中苏醒,一阵阵米香从老街飘散开来。盐津这座小城的烟火气,从一屉屉冒着热气的粑粑中升起。
“石门三粑” 舌尖乡愁
清晨的盐津老城,薄雾如轻纱般缠绕峡谷。沿关河而建的彩色吊脚楼渐次苏醒,蒸腾的热气裹着米香从街巷深处飘来。老街的转角处,竹制蒸笼被轻轻揭开,一团白雾裹着清甜的香气扑鼻而来——洁白的猪儿粑“躺”在碧绿的良姜叶上,晶莹的黄粑透出蜜色的光泽,桐子叶包裹的三角粑散发着山林气息。这座“中国最窄县城”在悬崖间辟出一方烟火人间。在最窄处不足30米的“一线”天地间,“石门三粑”的香气已飘荡数百年。
“‘石门三粑’在清朝盛极一时,主要是给赶马人当干粮。”豆沙古镇的木牌坊下,一位老人指着青石板路上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说道。豆沙关,古称“石门关”,是中原入滇的第一道险关。峭壁对峙如门,关河奔涌其间,开凿于秦代的五尺道如青黑色绸带缠绕山腰。当年,马帮载着货物往来不绝,清晨出发前,赶马人总会买几个桐子叶粑粑揣进怀里。“桐子叶粑粑的清香能驱散长途跋涉的疲惫,热吃软糯香甜,冷食筋道顶饿。”美食节上,一位手艺人一边制作黄粑一边讲述,“尤其是这小黄粑,用竹叶包裹,可存放多日,途中架火一烤便香气四溢。”
穿过“僰道春深”牌坊,石板路两侧的粑粑摊升腾起绵密的白雾,四周弥漫着良姜叶的清香,那是盐津山野的气息。“猪儿粑的‘魂’,就在这片良姜叶里。”老字号店主陈三娃手指翻飞,将馅料放入米浆,再用宽厚的野生姜叶细细裹好。蒸熟的猪儿粑洁白如凝脂,叶脉在上面印出淡青色的纹路。一口咬下,糯米的绵软与良姜叶的清香在齿间绽放。
黄粑的诞生是一场时间的修行。糯米与籼米交融成浆,加入古法熬制的红糖与新鲜猪板油,再用清香的竹叶包裹,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出笼时,琥珀色的膏体晶莹透亮,红糖的焦香与竹叶的清新在热气中缠绕升腾。
桐子叶粑粑是季节的馈赠。端午前后的油桐叶肥厚光润,主妇们将其采回洗净并卷成漏斗状,再倒入拌着红糖猪油的米浆。蒸熟后轻轻剥开叶片,淡黄色的粑粑松软如云,带着一股特有的草木清香。这味道总让盐津游子想起童年:“母亲包桐子叶粑粑时,满屋都是山野的芬芳。”
腊味入舌 山野之韵
高山腊肉是盐津冬日里最醇厚的记忆。当峡谷飘起初雪,家家户户便挂出古法腌制的腊肉,任其在寒冷的高山气候中慢慢风干,吸收山林中的雾气与松柏的清香。
走进任何一户人家,灶台上方垂挂的腊肉便是最动人的风景。柏树枝熏烤出的琥珀色油脂如蜜凝结,一刀切开,透明的肥肉与玫瑰色瘦肉层层交叠。清蒸时,腊香随蒸汽升腾;与青蒜同炒,咸鲜在铁锅里迸发;切成薄片覆在桐子叶粑粑上同蒸,山野芬芳与谷物清甜便完成一场绝妙的交响。
烟火人间 乡愁永续
豆沙古镇美食节上,粑粑摊前人潮涌动。“专程从上海来,就为这一口!”年轻女孩捧着刚出炉的桐子叶粑粑,热气瞬间模糊了眼镜片。摊主李婶笑道:“今早蒸了300个,晌午就卖光了!”
黄粑摊前,游客在老师傅指点下学着用竹叶包裹米浆。“红糖要选精制的,甜而不腻;猪油得用板油,蒸出来才透亮。”这些古法技艺借着旅游热潮悄然延续。
转角处的快递点堆满了印着“石门三粑”的包裹。老板娘手指飞舞:“昆明、北京、广东……最远寄到过黑龙江。”真空袋里封存的,不仅是山野风味,更是一份可邮寄的乡愁。
暮色中的滨江大道,彩色民居次第亮起暖黄的灯光。游客捧着刚出笼的猪儿粑凭栏远眺,关河倒映着斑斓的光影。孩童踮着脚问:“妈妈,那些彩色的房子会吃粑粑吗?”身边的游客听后笑开了,惊飞了电线上的雀鸟。
彩色的吊脚楼里,腊肉垂挂成帘。女主人割下一块红白分明的腊肉,准备烹饪美食。暮色四合,万家灯火亮起,食物的香气在“一线天地”间交织升腾——这是盐津人永远走不出的温柔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