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决胜“十四五” 迈上新台阶】“三大经济”持续壮大——访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规划发展研究所所长吴海燕

 2025-11-05 09:38  来源:云南网

记者:“十四五”以来,云南如何通过一体化推进“三大经济”协同发展,有效提升在全国的竞争力?

吴海燕:一体推进“三大经济”是我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十四五”以来,我省统筹抓好“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把“三大经济”中的“换”“聚”“促”等关键环节、重要领域深度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持续壮大。

通过加强全省“三大经济”“一盘棋”高质量发展规划,全省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各地区同向发力,“三大经济”综合效应充分释放。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以地方税收、经济指标等协商共享为牵引,产业合作匹配度和耦合度持续增强,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一体推进还体现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降低区域间物流、交易等成本方面,系列措施促进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通过加快口岸、城镇与园区融合发展,我省打造了“口岸+通道+市场”“节点城市+物流枢纽+开放平台”等点线面协同发展开放组合,通过政策协同、优化要素配置、产业链接等,资源、园区、口岸之间的联动通道已逐步打通。

记者:云南矿产、生物、能源等资源得天独厚,是如何把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的?

吴海燕:“十四五”以来,全省坚持资源管理“一盘棋”,深入盘点用活优势资源,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落实落细资源经济发展的产业实现路径。

围绕新材料、绿色能源、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等,深入开展产业链、创新链梳理,瞄准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全力攻关。组建锡铟、新能源材料、绿色铝材等产业创新联合体,聚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稀贵金属产业全国领先优势持续保持,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新三样”成为工业增长新引擎。

依托绿色能源优势,我省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绿电+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疫苗、中药(民族药)、大健康等生物医药领域涌现出大批创新成果;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旅居云南”成为新时尚,“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叫响全国。资源经济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45%左右。

记者:园区是产业聚集、改革创新的主平台,云南园区经济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突破?

吴海燕:“十四五”以来,云南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推动开发区提质增效,园区经济不断壮大。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统筹优化全省产业和园区规划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向重点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链成群,建成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质培优19个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滇中稀贵金属集群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制定“一园一策”打造7个千亿级园区。2024年底,全省有21个开发区主导产业集中度高于60%,122个开发区以占全省0.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超过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

开放协作不断深化。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构建沿边产业园区发展格局,沿边产业园成为承接产业转移“主阵地”。不断深化东西部产业协作,深化沪滇园区合作共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等重点项目开园运行。

记者: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在推动口岸经济转型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吴海燕:“十四五”以来,我省聚焦服务和融入南向开放,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和一体推进“三大经济”,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一体推进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口岸城市建设,口岸经济彰显活力。

加快磨憨、瑞丽等口岸城市建设,口岸城市配套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承接产业能力不断提升,引导口岸形成“集货、建园、聚产业”的发展局面。智慧口岸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并作为云南经验在全国推广;实施通关便利化改革,升级中国(云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推出“3×24小时”通关服务。

创新实施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镇,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口岸的省会,磨憨铁路口岸成为全国通关效率最高、货运增速最快、面向东盟最大的铁路口岸,以及首个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国际卫生陆港。


来源:云南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童博谣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