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09:41 来源:云南网


马蹄声远,驼铃如歌,秦开五尺道上深浅不一的蹄印,镌刻着古道的沧桑。
豆沙关,云南东北部的“滇川门户”,自古为中原入滇要隘,南方丝绸之路要冲,素有“咽喉巴蜀,锁钥南滇”之称。如今,古老的关隘焕发新生。内昆铁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与秦五尺道、朱提水道并行的“五道并行”奇观,让这里成为天然的交通博物馆。

清晨的豆沙关,五尺道上已迎来三三两两的游人。当地的小小讲解员正为游客讲述“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故事,这块唐代石刻见证了中原王朝与西南边疆的团结统一。

“我们培训古镇的居民、经营户,让每个人都成为豆沙关的讲述者。”豆沙镇党委书记李果说:“无论是开旅店的还是开饭店的,都要能讲清楚三样宝贝:袁滋摩崖石刻、五尺道和僰人悬棺。”

在豆沙关,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14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常态化的保护管理,五尺道(豆沙段)文物本体修缮工程方案获得云南省文物局批复。当地采取了建设栈道减少行人扰动、推进文物周边环境整治等措施,让历史遗迹在有效保护中得到活化利用。

古镇的老街上,老马店酒楼负责人胡先艳正忙着招揽店内的客人。“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她笑着说。在她的酒楼周围,越来越多的群众开起了特色小店,吃上了“旅游饭”。

中午时分,古镇渐渐热闹起来。沿街的茶馆、小吃店坐满了品尝当地美食的游客。去年打造的“豆沙吃鱼一条街”上,十家各具特色的吃鱼体验馆门庭若市,盐津大厨们展示着精湛的烹饪技艺,将本地鲜鱼烹制成一道道美味佳肴,成为游客必打卡的美食地标。文旅融合的深入,丰富了豆沙关的旅游业态。古镇引入了影视+文旅、夜间经济建设模式,与《心诺翠湖长安兮》《奇异果实》等电视剧组洽谈取景合作,让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在豆沙提质增效。

在石门大堰,依托险峻特色和影视基地,探索悬崖咖啡馆、溶洞酒吧等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了独特体验。曾经的“过境游、一日游”正逐步向“深度游、两日游”转变。

夜幕降临,豆沙关换上另一番容颜。平日里,暖黄的灯光将古镇建筑轮廓点亮,为夜游的客人营造静谧氛围。每逢节假日,非遗打铁花表演则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火壶表演、篝火晚会等特色活动也轮番上演,让古老的关隘在夜色中焕发全新的活力。

古镇的夜晚不再沉寂,而是成为吸引游客留宿的亮点。近年来,盐津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今年1月至6月,盐津共接待游客113.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46亿元,乡村旅游业正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古道、关隘、马蹄印,见证着千年往来的繁华;古镇、新业、百姓笑,诉说着时下豆沙关的生机。豆沙这座千年古镇,正以“保护、提质、扩容、运营”并重的发展理念,书写着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