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印象|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乡村学校: 民族文化薪火润童心

 2025-11-01 16:13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乡村孩子梦想启航的乐园,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作为省级专项彩票公益金扶持的惠民项目,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乡村学校少年宫自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耕民族文化沃土,将芦笙舞、蜡染、达体舞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课程化作鲜活的育人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文明之花。

走进马楠乡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苗族芦笙舞课堂,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手指要贴紧管身,气息要均匀稳定,找准节奏再发力。”辅导员刘毅手持芦笙,耐心细致地为孩子们讲解吹奏技巧,他的声音穿透芦笙浑厚的低音缓缓传来。孩子们端坐桌前,小手轻轻地按住芦笙管,眼神专注地跟随辅导员的示范,一次次尝试吹响芦笙。从最初的断断续续到逐渐连贯流畅,悠扬的韵律在教室里回荡,孩子们在反复练习中感受着民族艺术的魅力,体悟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据介绍,芦笙是苗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显著符号,其表演将词、曲、舞三者完美融合,保留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与古朴性。将芦笙舞课程搬进少年宫课堂,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文化课程体系,更搭建起民族文化传承的桥梁。“我特别喜欢这堂课!老师不仅认真教授我们吹奏的技巧,还会细细讲述芦笙里藏着的民族故事与古老的智慧。”少年宫芦笙舞班学生邓煜满脸笑意地说。在这里,他不仅练就了新本领,还结识了许多不同民族的小伙伴。大家一起练曲、一同欢歌,和睦相处,每次上课都格外开心。

走进苗族蜡染教室,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彝族、苗族、汉族等不同民族的孩子围坐在一起,手中的蜡刀在素白的棉布上灵活游走,点点蜡迹勾勒出独特的民族纹样。“学习蜡染,与其说是学习一门技艺,不如说是解读一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书。”辅导员刘光翠一边指导孩子们勾勒纹样,一边讲述蜡染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自然崇拜的图腾设计到民族习俗的纹样寓意,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彝族孩子认真描画苗族图腾,汉族学生潜心领悟纹样中的文化智慧,文化认同在指尖悄然建立,民族情谊在交流中逐渐深厚。少年宫以非遗传承为纽带,将课堂转化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平台,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孩子们心中。

走出蜡染教室,操场上传来轻快活泼的旋律。各民族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个“同心圆”,踩着欢快的节奏齐跳彝族达体舞。“踏脚、拍手的动作要连贯,转身要自然大方,跟着音乐的节拍大胆跳起来!”辅导员耐心地讲解着动作要领,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大家跟着节奏摆动身体,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欢快的舞步在操场上踏响,清脆的笑声在校园里回荡。当不同民族的孩子踩着同一节奏起舞,展露同样真挚的笑容时,“和谐”“友善”已不再是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情感体验,融入孩子们的成长点滴。

“我非常喜欢少年宫开设的彝族达体舞课,有时候动作不够标准,大家会笑着一起调整,特别和谐。”少年宫达体舞班学生张荣杰兴奋地说,“一跳起这个舞蹈,我就觉得自己充满了活力,内心满是喜悦与自豪。”

从芦笙舞里的文化赓续,到蜡染布上的文明交融,再到达体舞中的情感共鸣,马楠乡乡村学校少年宫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孩子的日常。据了解,该少年宫现有学生87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15人。结合学生的民族构成与兴趣需求,少年宫精心开设了音乐、蜡染、苗族刺绣、达体舞等18门特色活动课程,既内化了孩子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与民族认同感,又外化了大家的文化自信与团结协作精神。多年来,孩子们的艺术作品与表演在各级赛事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得省市级奖项70多个。

“今后,我们将继续与各位家长、老师携手,深耕民族文化教育,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注入强劲动能。”马楠乡乡村学校校长杨朝智表示。

在这个属于孩子们的乐园里,民族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民族团结的花朵静静绽放。乡村学校少年宫正成为滋养孩子心灵、培育时代新人的幸福乐园。


通讯员:杨安丹 冯忠群 文/图/视频

一审:陈忠华  一校:杨安丹  二审:单 娟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杨安丹  二审:单 娟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