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21:34 来源:昭通新闻网


“张老师,祝您国庆中秋节快乐,身体健康!”发信人是张廷红的学生徐航星,今年以数学满分、全镇第一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镇雄县城南中学。
“考进城南中学,我比孩子的父母还高兴。”张廷红说这话的时候眼角泛着泪光,那份喜悦深沉而真挚。屏幕微光照亮他眼角的皱纹,这大概就是当老师最幸福的时刻。一条简短的节日短信,承载着学生徐航星最深情的感恩,也悄然唤醒了张廷红深藏心底的回忆。

从创业梦到扎根三尺讲台
2002年,张廷红大学毕业后尝试外出创业,在外漂泊数年后他发现心中始终割舍不下对三尺讲台的向往,心底的教师梦始终未灭。2008年,他毅然报名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如愿站上了乡村学校的讲台。尽管最初怀揣着“教书育人”的理想更倾向于初中课堂,但当他面对一双双稚嫩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那份短暂的落差感瞬间消散。站上苏木小学的三尺讲台后,这一站就是16年。
“当时确实有点小遗憾。”回忆起最初被分配到小学任教的情景,张廷红笑道:“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学段的划分,而在于能否真正点燃孩子们求知的火苗。小学有小学的教法,只要能教好孩子就有意义。”他俯下身来,用耐心与爱意浇灌每一株幼苗,课堂上妙语连珠,用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孩子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张廷红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乡村孩子的教学模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案,从数学到科学,每一堂课都精心打磨。他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将数学与生活结合,比如用测量土地的方式讲授面积计算,让知识变得可感可知。课后,他常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尽可能给予帮助。
张廷红说:“乡村教育需要坚守更需要点燃希望的火把。”

把“学校事”当成“家里事”
清晨6时20分,张廷红忙碌的一天开启——帮自家孩子洗漱,为家人准备早餐。随后匆匆赶往学校,到学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营养餐的备餐情况。他仔细核对每一份食材的保质期,监督厨房的卫生状况,确保孩子们吃得安全、吃得营养。
营养餐对学生们来说是个大事,张廷红认真地说道:“这个容不得半点马虎,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身体发育需求,每一份餐食都得科学搭配。”让孩子们吃饱、吃得健康是他每天最牵挂的事。课间,他穿梭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或批改作业,或与学生谈心。在他眼里,学校的一事一物皆是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张廷红除了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老师,还担任安全副校长、教务主任、学籍管理员、营养餐管理员……只要学校需要,他便欣然接受。他笑着说:“学校的事就是自家的事,哪能分得那么清?乡村教育资源有限,那就自己多教一点多做一点!”因为在他眼里多教一点多做一点,孩子们的视野就能宽一点。
每一项工作张廷红都认真对待,生活被“学校”与“家庭”填满,两点一线的日子虽忙碌却踏实。

用“真心”换“真心”
一年级的孩子天性活泼,单纯的严厉未必见效。面对学习基础不齐、留守儿童比例高的现状,张廷红坚持因材施教,备课以中等水平为基准,布置作业时则根据学生基础分层设计,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跟上进度。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他有自己的“小技巧”,常常在课余时间陪孩子们打篮球,用行动赢得信任。让学生先“佩服自己、认可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一把心灵的钥匙,找到它就能打开向上的门。张廷红坚信教育是慢的艺术,从不急于求成。课堂上,张廷红严肃认真;课后,他是孩子们的“暖心人”,学生在学校磕碰,他第一时间赶到;遇到厌学、单亲家庭的逃学孩子,他先共情倾听,再耐心引导。让孩子们感受学校同样是一个温暖的家。

以“微光”聚“星光”
16年时光,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在改变,从前的黑板、普通电子板换成了明亮的希沃白板,教学设备的更新让课堂更加生动,但张廷红知道,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不是硬件而是人心。一批批学生走出乡村,走向更大的舞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发光,他们曾是教室里怯生生的面孔,如今在城市、在远方自信地奔跑,他们中有人成了教师,有人成了医生,还有人投身家乡建设……
看着孩子们走出乡村、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张廷红作为乡村教师最大的幸福。
如今,张廷红依然坚守在乡村校园,始终用最朴素的语言、最深情的方式讲课,把知识与爱播撒在孩子们心中。他说:“只要乡村孩子需要,我就会一直站在这里,用坚守托举梦想,用微光点亮星光。”

山风拂过脸庞,带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孩子们背着书包走出校门,张廷红站在校门口目送学生远去的背影,孩子们用背影告诉他渐行渐远的路,正通向更远的远方,而他也在这片土地上将一生最深的牵挂化作默默守望。
记者:聂孝美 莫娟 文/图/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