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教育强市(76)丨胡薇:微风送来“哆瑞咪”

 2025-10-28 23:2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嗦—咪—嗦—咪—哆……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一阵阵口风琴声从镇雄县黑树镇苏木小学教室里飘出,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孩子们专注的脸庞上。

“小雨,你的‘哆’要找对位置。”

“小帆,不要着急,我们再来一遍。”

胡薇轻声指导,手指在黑板上画着简谱的波浪线,孩子们的眼睛跟着她的指尖移动。

胡薇站在讲台上轻声打着节拍,目光温柔地掠过每一张稚嫩的面庞。琴声如细流涓涓流淌,孩子们的手指在琴键上笨拙却认真地跳动,琴键上跳跃的不仅是音符,更是山里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琴声越山来

考入云南民族大学音乐学专业时,胡薇就梦想着有一天能站在讲台上成为一名音乐老师。毕业后,面对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和家乡的特岗教师招聘,她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后者,命运将她引向这片群山深处。“没想到毕业后真的能回到家乡教音乐,更没想到这里的孩子们这么渴望音乐课。”提起入职选择,这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教师依然难掩激动。

城市与乡村的落差曾让她在深夜辗转难眠,但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和对音乐最原始的渴望,最终留住了她。“所谓理想,不正是在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吗?也许我成不了音乐家,但我可以让更多孩子感受音乐的美。”胡薇说。

山里孩子的音乐课没有钢琴,也没有一架像样的电子琴,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胡薇是全校唯一专业出身的音乐教师,她的到来像一束光,照亮了沉寂的课堂。一把口风琴就是孩子们全部家当,没有乐理教材,胡薇把简谱写在黑板上一遍一遍地范唱带练。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到渐渐放开喉咙,音符在教室里交织成希望的旋律。

“多面手”的慢节奏教学

和城市小学教师相比,乡村小学教师除基础能力外,还需额外具备“全能”属性,而胡薇正是这样的“多面手”。除了教授音乐课,她还要承担语文课的教学,以及学校教务、财务管理工作,一人撑起多个岗位。在语文课上,她逐字逐句地讲解古诗,一遍遍地带着孩子们朗读,直到每个字都刻进他们的心里。课余时间,她还要在办公室里整理账目,核对每一笔开支,确保学校的日常运转。尽管琐碎事务像山一样压来,胡薇从不抱怨,反而从中找到了平衡,清晨的语文朗读声中,她发现孩子们对文字的感知力在提升;在音乐课练习里,那些原本羞涩的嗓音逐渐变得自信而洪亮。

乡村小学的孩子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也参差不齐,“慢节奏”的特质让胡薇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节奏,她学会用更耐心的方式等待每一个孩子成长。她的教学目标愈发清晰:“我们不只要提高成绩,更要让孩子们爱上学习,我从不急于求成而是用耐心和重复搭建与知识之间的桥梁。”

山那边的回响           

最让胡薇难忘的是一次外出培训后的返校经历。外出培训的时候需要离开学校半个月。孩子们每天都要三三两两地跑到教师办公室打听胡老师什么时候回来,有的孩子甚至偷偷翻看日历,数着日子。当胡薇回到学校那天,孩子们一窝蜂地冲出教室,围着她跳啊笑啊,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孩子们跑过来紧紧抱着胡薇,声音带着哭腔仰头问:“老师,你再也不走了对吧?你以后可不可以不要再离开我们了呀?”那一刻,胡薇眼眶发热,蹲下身紧紧抱住他们。她明白,自己早已不只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期盼的依靠。

孩子们的小脸紧紧贴着胡薇,她蹲下身用力回抱住他们,轻声说:“老师回来了,老师也想你们呀!”看着她们微微泛红的眼眶和如释重负的神情,那一刻胡薇清晰地触摸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分量——原来对他们而言,胡薇的存在本身是一个可以停靠的温暖港湾。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和依赖,让胡薇更深刻地体会到,在这片大山里,她所要守护的远不只是课堂上的音符,更是孩子们渴望被看见、被珍视的心灵。

每一个音符都是种子

入职前,胡薇以为乡村教师的工作会“比较简单”。而现实让她明白,这里的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填补孩子们生活中缺失的关怀。比起学习知识,这里的孩子们更需要学会自强自信自立。“乡村教师不只是教书,这里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上课,更要教会他们自信、友爱、坚强。”胡薇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坚定的光,声音轻而有力。

在胡薇的班级里34个孩子中,8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或寄宿在亲戚家中。他们大多内向、敏感,缺乏安全感。心细一点、变化多一点、思路活一点成了胡薇日常教学的准则。她利用课余时间走访更多家庭,跋涉在泥泞的山路上,只为多了解一个孩子的故事。有个叫小帆的孩子,家境困难,父母离异,爸爸又是残疾,在学习上有点跟不上。胡薇便花更多的心思引导他,陪他读书、写作业,去家访,了解他的生活状况,陪他聊天,慢慢打开他的心扉。孩子从最初的沉默寡言,逐渐开始主动提问、参与课堂讨论。胡薇发现,当他眼里有了光,学习便不再是被迫的任务。这让胡薇明白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每一个微小的坚持都在悄然改变着孩子的世界,每一次真诚的回应都在滋养着一颗即将破土的种子。

那一刻,胡薇忽然明白了自己真正“留下的理由”——不是因为“奉献”多么崇高,而是因为她已经被这片土地、这些孩子深深依赖着。她知道,当她选择回乡任教的那一刻起,她的生命就和这些山里孩子的梦想紧紧绑在了一起。

“音乐能让他们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一颗关于美、关于希望、关于未来的种子。”胡薇说这话的时候,远处又传来了口风琴的声音,孩子们在教室里笨拙地排练着新歌,阳光依旧斑驳地洒在他们的脸上。

那些飘出山坳的琴声,虽不足以改变风的走向,却能让每一粒途经的种子,记得春天的模样。乌蒙山的深处,一个小小的乡村教师的琴声仍在继续……


记者:莫娟  聂孝美  文/图/视频

一审:苏 燕  一校:莫 娟  二审:聂学虎
二校:杨 杰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苏 燕  一校:莫 娟  二审:聂学虎
二校:杨 杰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