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09:41 来源:昭通新闻网


青山叠翠,竹影摇曳;绿水流韵,产业兴旺。近年来,水富市太平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机制、凝聚合力,紧扣“一县一业”竹产业布局,将13.75万亩生态竹林打造成富民强镇的“绿色银行”,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委统筹 立“竹”资源
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过去,尽管坐拥漫山遍野的竹林,太平镇却因基础设施滞后、笋用竹资源总量不足、经营管理粗放等原因,难以将这片“绿色宝藏”转化为真正的发展优势。面对困局,太平镇党委主动出击,多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与发展模式,成立竹产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专班,科学规划“一廊两园五片区”的区域布局,系统推进竹产业有序发展。为打通竹农运输与作业的“最后一公里”,太平镇持续完善林区基础设施,累计建成森林防火通道72公里、采笋道32.67公里、林区管护道20公里以及生产便道46.2公里。
“以前竹林稀疏、产值低下,我们通过实施6.9万亩竹林提质增效和2.6万亩退化林修复抚育,显著提升了竹林的质量与产量。”太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一系列扎实举措,让曾经的“低效林”逐步转变为增收致富的“希望林”。
支部聚力 下“竹”功夫
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太平镇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引领作用,创新推行“党支部+国有竹林委托管护”模式,将2万亩国有筇竹林委托给144户农户统一管护,构建起“支部带小组、小组带群众”的联动机制,有效引导周边群众参与管护工作,实现竹林资源的高效盘活与价值提升。
“我们联合高校专家与本土技术力量共建竹产业试验基地,年均开展技术培训超过800人次。”太平镇林业专家王农圃介绍道。太平镇通过培育技术骨干,推动竹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并根据不同片区资源特点,科学布局方竹、筇竹、茨竹、水竹等多种竹类,朝“山山有竹、四季有笋”的目标迈进。为延伸产业链,引进水富致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年产量达3000吨的竹笋加工厂,为周边80多名村民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年务工收入约280万元,并带动周边县(区)协同发展。
党员带头 做“竹”文章
争当产业发展先锋
党员致富带头人魏洪兵,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竹产业领路人”。他充分运用竹产业试验基地的技术优势,主动为周边30多户村民无偿传授科学种植方法,从育苗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手把手”指导,带动户均增收1.1万元。此外,太平镇党委发起“党员先锋引领竹产业发展”行动,组建起12支党员攻坚队,划定“党员示范林”“党员责任区”,把竹林管护、技术推广、纠纷调解等重任扛在肩上。“以前管护竹林都是各顾各的,现在有党员带头,主动教技术、讲政策,效果大不一样。”二溪村李大爷的话,道出了竹产业焕发新活力的关键。党员示范引领,有效激发了群众学技术、谋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难题一起干”的良好局面。
走进太平镇盐井村,一片翠绿的竹产业园映入眼帘。“预计丰产后,园区年纯收入可达600万元,其中群众分红192万元,村集体分红60万元。”该产业园负责人介绍道。盐井村建立起“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按照10:32:58的比例整合村集体、农户与企业资源,共同建设万亩竹产业示范园,把群众手中分散的林地流转过来集中管理,不仅让群众投入资源成为“股东”,还可以在产业园务工增加收入,同步促进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过去讲‘靠山吃山’,如今是‘科学养山、智慧用山’。”太平镇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让竹林成为生态屏障,还要让它成为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目前,全镇竹产业已带动6000多名群众增收,预计2027年总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
通讯员:刘力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