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09:18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来到昭通市鲁甸县食用菌产业园的菌棒包装、分拣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将流水线上包装好的菌棒,放置在货架上。数以万计的菌棒,将从这里走进培养车间,走进农户种植地,这片占地187亩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不仅是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成为吸纳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的“暖心车间”,让群众在家门口捧起“稳饭碗”。

2022年,鲁甸县与广东粤旺集团合作成立云南云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专注于香菇和黄见手青等菌种研发、菌棒培养、鲜菇收储、产品加工,推动食用菌产业全链条发展。

时下秋意渐浓,厂区外不远处的食用菌大棚内暖意融融,层叠的香菇撑开肥厚菌盖,630个立体格架大棚、689个地栽棚正顺利出菇。菇农沈大有是卯家湾安置区的搬迁群众,从事菌菇种植已有5年,他一边麻利地采摘装框,一边笑盈盈地说:“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三四千元,顾家挣钱两不误。”
为了让搬迁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鲁甸县建立“631”利益分配机制,农户以承租大棚、种植香菇、出售香菇的方式获得60%的收益,公司在菌棒生产、香菇回收、市场销售环节获得30%的收益,项目覆盖区的11个村集体获得10%的收益,实现联动发展、多方共赢。

在这一机制带动下,搬迁群众找到了多元增收路径。2020年,周宗国从巧家县小河镇拖车村搬迁到卯家湾安置区雨露社区后,从承包6个香菇大棚起步,如今扩展到了13个,预计今年年收入能够突破1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香菇种植大户。“公司统一供菌棒、教技术、保收购,我们只管种好菇,风险全由企业扛。”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一级菇每公斤10元,除去租大棚、买菌棒、水电费、人工费等成本,每个大棚年收益在1.1万元左右,13个大棚就是稳赚的“钱袋子”。

“统一菌棒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渠道销售,对香菇种植大棚实行分户管理,这是食用菌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云南云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阳说,“三统一”保证了产品质量,大棚分户管理在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升香菇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带动了更多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如今共扶持种植大户90户,带动安置区及周边地区15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实现户均收益超3万元。
对于不便自种的群众,产业园提供了灵活就业岗位。在鲜菇分拣车间,龚太蓉正专注修剪菇脚,按件计酬让她日均收入近百元。“工作时间自由,下班能接孙子,比外出打工舒心多了。”据李晓阳介绍,目前产业园现有员工600余人,其中搬迁群众占比近一半,人均年务工收入达3.6万元。

科技赋能,也让“致富伞”越撑越大。李晓阳介绍,公司建立起“企业提需求、院校攻技术”协作机制,与3家科研院所合作,引进 4名专业研究生和 2名食用菌“土专家”“田秀才”,菌棒种植周期由12个月缩短至6个月,实现了一年种植2季,产能从每天1万棒提升到每天3万棒,合格率达99%。目前,产业园年产菌棒1900万棒,年产鲜菇9000吨,年产值达1.248亿元,产品远销省内外。
从单个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到11个村集体的“家底”厚起来,再到全产业链的“版图”扩起来,鲁甸食用菌产业园用创新机制破解了脱贫群众增收难题,如今正以点带面,通过小蘑菇撑起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天地”。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