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21 15:48深秋时节,大关县山间的秋笋采收已近尾声,但位于靖安镇长寨村的竹笋加工厂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竹笋分拣台前,工人们熟练地挑拣分级、称重装袋,流水线末端的真空包装机匀速运转,X光机精准探测异物,杀菌车间的高温设备正进行最后的品质把控。这座于2024年6月启动建设,今年8月投产的现代化工厂,正将大山里的“蔬中珍品”转化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竹笋”。
作为大关县竹产业精深加工的标杆项目,靖安竹笋加工厂的建设速度与运营成效彰显着县域发展特色产业的决心。该项目占地55.26亩,总投资达2.1亿元。4.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中,不仅包含3.7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149个盐渍池和日处理2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还配套了筇竹笋研发中心、电商中心和可容纳260名员工住宿的倒班房。
“从鲜笋到成品要经过10多道工序,光检测就有2次人工检查和X光机探测两道关口,确保每包产品都达标。”厂长肖广玉介绍,8月启动的2条生产线已稳定运行,剩余3条生产线预计年内投产。
工厂的投产不仅推动了竹笋加工的标准化升级,更成为当地群众的“就业驿站”。
“先前在外打拼总惦记家里,看到工厂招聘就果断回来了,现在月薪5000多元还缴五险,守在家门口就能踏实挣钱。”2021年从昭通学院毕业的陈代洁在行政办公楼上班,负责工厂的人事行政管理工作。54岁的易迁群众辛永连对这份工作格外珍惜:“年纪大了不好找活,在这里干活离家近又稳定,挺好的。”
据统计,工厂目前已招聘189名员工,其中130名为易迁群众,最高月薪可达1万元。工厂满负荷生产时,能带动500人就业,可年加工竹笋3万吨,实现年产值5亿元以上。
靖安竹笋加工厂的崛起,是大关县深耕竹产业的生动缩影。作为“中国筇竹之乡”,大关县依托占世界70%以上的102万亩筇竹+11万亩方竹资源,将竹产业定为“一县一业”重点培育,通过政策扶持与科技赋能推动竹笋加工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跨越。如今,已形成以靖安竹笋加工厂为龙头,多点布局、全链发展的竹笋加工格局。截至目前,全县拥有竹笋加工企业1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建成标准化生产车间15万余平方米,配套冻库总容量2万余立方米,形成了清水笋、调味笋、休闲笋等300余个产品系列,年加工能力突破10万吨。2025年全县竹笋加工产值预计达20亿元,带动2.7万农户参与笋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通过“地理标志认证+电商赋能”模式,“大关筇竹笋”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海外市场,让乌蒙山区的生态珍品走上了全球餐桌。
从山间鲜笋到货架珍品,从单一加工到全链融合,大关县正以“一根竹笋”为纽带,串联起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共赢之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通讯员:彭明星 李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