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19 09:40近日,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骨科王彦亭博士团队成功为一名“颅底凹陷”患者实施了枕颈融合术。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市一院在头颅底部与颈椎顶端交界区畸形病变的诊治上,迈入了个体化、精准化的新阶段。
病情复杂
医疗团队精准探病因
患者今年55岁,因颈肩部不适伴四肢麻木、无力7月余入院。查体显示其颈部存在轻微触压痛,活动受限,脊柱轴向叩击痛可疑阳性,双上肢皮肤针刺觉减弱,多项肢体功能指标为Ⅳ级,颈部以下有紧束感,双侧桡骨膜反射、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反射均减弱,双侧霍夫曼征阳性可疑,闭目难立症、轮替试验阳性。结合相关影像学资料,最终确诊为系统性颅底凹陷症、颈2椎体平面脊髓损伤。
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病情极为复杂,存在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包括齿状突突入颅内、颅底与寰椎融合、寰枢椎脱位、颈2椎动脉高跨、颈2椎弓根狭窄,导致寰椎后方脊髓受压严重,颈2椎体平面脊髓损伤。
面对这一挑战,骨科脊柱团队经全面评估,确认患者具备手术条件且无手术禁忌证,随即为其制定了手术方案——“寰枢后弓切除枕颈融合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C2椎弓根螺钉固定,C3左侧椎弓根螺钉固定,C3右侧侧块螺钉固定)”。
精准施治
机器人助力手术顺利开展
术中,手术机器人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高精度定位,精准指导颈椎牵引复位、颈椎椎弓根植钉。C臂透视显示,枢椎齿状突复位良好,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后颈部脊髓无明显压迫,整个术程进展顺利。术后复查CT显示,患者颅底凹陷已基本解剖复位,ADI值正常,脊髓延髓角明显改善,脊髓压迫完全解除。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自述症状明显减轻,紧束感消失,行走稳健,对手术效果十分满意。在快速康复理念(ERAS)的指导下,术后第2天患者便可佩戴颈托下床活动,康复效果十分显著。
颅底凹陷
“生命枢纽”之患
颅底凹陷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颅颈交界区畸形。正常情况下,颅底中央的枕骨大孔边缘应高于第二颈椎(枢椎,C2)的齿状突顶端。但在颅底凹陷患者中,齿状突(有时连同寰椎,即第一颈椎C1)会异常向颅腔内上移或陷入,穿过枕骨大孔平面,挤占本属于脑干(延髓)和脊髓上端的空间,导致神经结构受到压迫。
颅底凹陷压迫神经的程度不同,患者症状也轻重不一,且可能呈进行性加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颈项部出现疼痛、僵硬,并伴有神经受压症状;肢体麻木无力,手部精细动作能力下降,如扣纽扣、写字困难,还会出现闭目难立、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下肢无力甚至瘫痪;四肢或躯干出现紧束感、麻木、刺痛、温度觉减退等;大小便功能可能出现障碍,严重压迫时会有排尿困难、尿潴留或失禁;脑干及颅神经受压时,会出现头晕、眩晕,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影响后组颅神经(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导致构音障碍、舌肌萎缩、伸舌偏斜、面部麻木或疼痛;呼吸功能方面,严重压迫延髓呼吸中枢时,可能引起睡眠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严重时危及生命。此外,患者还常伴有其他骨骼畸形表现,如寰枕融合。
个体化治疗方案
全力解除病痛
颅底凹陷的治疗旨在解除神经压迫(减压)和重建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融合固定)。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立刻手术,但若已出现明显的神经压迫症状或影像学显示严重压迫,手术通常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主要考量因素包括压迫的位置和来源(后方还是前方)、是否合并寰枢椎脱位或不稳、是否伴有其他畸形(如Chiari畸形、脊髓空洞、椎体融合、Klippel-Feil综合征等)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
常见的手术入路包括经口咽前路减压术,适用于主要压迫来自前方的齿状突;后路减压术,适用于主要压迫来自后方(如增厚的枕骨大孔后缘、寰椎后弓等),或需要同时处理后方压迫及进行稳定性重建;前后路联合手术则适用于严重复杂的畸形。
上颈椎手术被誉为脊柱外科“皇冠上的明珠”,其操作复杂、技术难度高、风险大,对医疗团队的技术能力要求极高。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市一院骨科在复杂性颈椎疾病诊疗领域实现了新突破,为更多患者带来了康复希望。
通讯员:李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