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16 09:08作为红军高级指挥员、抗日名将,罗炳辉声名远扬,在抗日战争中“立功尤著”。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派罗炳辉前往武汉,以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公开身份参加“八办”工作,担任滇军统战工作组组长和招生委员会副主任,积极开展广泛的社会活动。本文重点介绍他在对滇军60军开展统战、恢复中共云南省工委和输送抗日干部等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激励读者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现代化昭通建设贡献力量。
抗日滇军的知心朋友
1938年元旦,滇军60军抵达武昌,在武汉三镇举行游行,展示了这支来自云南边疆的抗日部队的雄姿,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高度赞扬。中共中央长江局与八路军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对这支抗日部队高度重视,决定与其建立统战关系,共同团结抗日。受党委选派,时任武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的中共党员黄洛峰与罗炳辉取得联系,他们首先接触了在184师任政治部主任的中共秘密党员张永和(致中)。张永和介绍了云南地方领导人和滇军60军的抗战态度,指出龙云、卢汉拥护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路线,龙云在各方面做了充分准备,派滇军60军出征的决心十分坚定。同时,他还介绍了滇军60军中几位师长的情况,认为张冲的抗战态度最为坚决。经共同分析,大家认为张冲是一位颇有正义感的爱国将领,决定首先开展对他的统战工作。
张冲是云南泸西县人,时任滇军60军副军长兼184师师长。张永和原是中共云南省委负责人之一,因组织遭受破坏被捕入狱,后经张冲保释出狱。国共二次合作期间,张冲邀请他到自己的部队工作,经组织同意,张永和遂前往担任政治工作。张永和将此前与罗炳辉、黄洛峰商讨的内容告知张冲,张冲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这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原本就希望张永和去联络中共方面,没想到共产党主动关心。春节期间,罗炳辉身着便装,与黄洛峰一同前往张冲的师部驻地,张永和陪同。双方开诚布公,畅谈滇军的光荣传统,表达共同抗日的意愿。罗炳辉分析了当前的抗战形势,阐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每一位热血男儿、每一位军人,都应思考自己肩负的责任。张冲点头称是,十分认同中共的抗日主张,也表达了自己及所率领部队坚决抗战的信心和决心。滇军60军在湖北与河南交界处的武胜关休整期间,罗炳辉又多次前往张冲驻地,与他推心置腹地交谈,并把张冲引荐给周恩来,以及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的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他们向张冲详细阐述中共的抗日主张,张冲深受感动。
张冲因病入住汉口万国医院期间,黄洛峰陪同叶剑英、罗炳辉前往看望,给予慰问和鼓励。张冲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率部参加八路军的愿望。叶、罗对他的进步要求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将向中共中央长江局和中共中央请示后予以回复。罗炳辉随后撰写报告,经长江局转报中共中央。此后,中共中央陆续派遣多名党员干部到184师工作,成立秘密党支部,在部队中做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为鼓舞抗战士气作出了重要贡献。罗炳辉还向张冲转达了中共中央对其入党及参加八路军请求的回复:考虑到国共合作大局和共同抗日目标,张冲保持现有职务和部队更有利于抗战事业,暂不加入中国共产党能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中共中央对他追求进步的意愿表示欢迎,并相信他的理想终将实现。
后来张冲前往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他始终铭记罗炳辉的引导之情。1979年6月,张冲病重住院期间,黄洛峰和罗炳辉的女儿罗镇涛先后前往看望。他感慨万分地对罗镇涛说:“1946年听到你父亲在前线逝世的消息时,我万分悲痛。今年我80岁了,能有今天的荣誉,全要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毛主席,也要感谢你的父亲。我始终忘不了,炳辉将军是我革命的引路人。”
罗炳辉还多次前往孝感拜访卢汉,双方在团结抗战方面达成共识。罗炳辉还与潘朔端、曾泽生、安恩溥等滇军60军的中坚力量广泛接触交流,赞扬“滇军将士真可爱,一个个年轻结实、精神饱满,继承了滇军的光荣传统”。
1938年,在台儿庄会战中,滇军60军英勇作战。张冲指挥的184师坚守禹王山近20天,阻击战尤为惊心动魄。尽管敌人不断增兵增补给,滇军60军却越战越勇,双方伤亡惨重,战况激烈。据统计,此役中仅昭通籍牺牲的将士就有3000多人。滇军60军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也重创日军,有力打击了其嚣张气焰,打出了滇军的威名,并缴获了大量装备,成功粉碎了敌人企图渡过运河占领徐州的计划。
日军持续增兵,滇军60军突破敌人重重的包围后,于6月上旬抵达武汉进行休整。部队缩编后统一归张冲指挥,安恩溥等人则返回云南招募新兵。休整期间,罗炳辉受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八办”委派,前往慰问滇军60军将士。他看望了卢汉、张冲,并亲切慰问了英勇抗敌的183师1081团团长潘朔端等伤病员。罗炳辉对他们说:“祝贺大家为抗战立功,光荣负伤后要好好疗养,痊愈后继续奔赴抗日战场。我们的一枪一弹都要用来消灭侵略者。”伤员们深受感动。此后,云南重新组建第30兵团,由卢汉任司令,下辖60军、58军和新3军。张冲晋升为新3军军长,参加武汉保卫战。
1939年9月初,罗炳辉与夫人张明秀收到彝良邮政局局长温国桢先生的来信,信中告知其父罗守清不幸病逝的消息,并提及猫猫山罗家资助其子罗代勋读书之事。在9月4日的回信中,罗炳辉表达了丧父的悲痛,也对罗家资助代勋读书表示感谢,但他并未直接与罗家通信,推测是在武汉与滇军将领交往后,“大约是卢(汉)或安(恩溥)托付的”。
1946年5月底,潘朔端等人率领184师于海城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中最早起义的一支队伍。罗炳辉闻讯后,特致电表示热烈祝贺。此后,曾泽生率部于长春起义,卢汉也率部于云南起义。这些重大转变,凝聚着罗炳辉早前开展统战工作的心血。
罗炳辉在武汉的另一重要统战对象,是云南同乡赵定昌。赵定昌曾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在1926年北伐战争中与罗炳辉相识。1937年,他担任中原陆军第33师师长,奉命驻守武汉。因有旧谊,加之罗炳辉之女罗镇涛当时寄养在赵部军需官李岳嵩家中,二人交往更为密切。虽各为其主,但两人抱有共同的志向——将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赵定昌对罗炳辉评价甚高,认为他襟怀坦白、忠厚诚实,做事认真负责,勇敢顽强,忠于职守,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感情,抗日意志坚决。赵定昌曾表示:“我尊重他的言行,从内心深处敬佩他的人品。受他的感染,我也忠于职守,努力做好警卫武汉的工作。”
云南地下党的牵线搭桥人
20世纪20年代后期,大批特务进入云南,军警特一体,对共产党人展开大规模捕杀,赵琴仙、李鑫、陈组武等负责人相继牺牲。
1930年更是黑云压城、血雨腥风的一年。中共云南省委及其下属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刘平楷、王德三、张经辰、李国柱、吴澄、张舫等核心领导人壮烈牺牲,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幸存的党员只能隐蔽潜伏,等待时机。直至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后,中共云南地下组织才逐步恢复,一些隐蔽的同志辗转前往武汉,向中共中央长江局及八路军办事处寻求组织联系。由于同乡之谊,罗炳辉成为他们寻找和联络党组织的主要对象。
1938年2月,中共云南省工委派遣李立贤前往武汉寻找上级组织。通过黄洛峰的协助,李立贤找到了罗炳辉,随后经“八办”招生委员会介绍,李立贤前往延安,与中央组织部顺利接上关系。盐津县人马逸飞也来到武汉寻找党组织,受到罗炳辉的热情接待。在听取汇报后,罗炳辉充分肯定了马逸飞不远千里追寻党组织的积极态度,同时提醒他做好接受党组织审查的思想准备,并建议他前往张冲部队寻找党支部。经过知情者的证实和组织的调查,马逸飞最终接上了组织关系,十分感激罗炳辉的真诚关怀。
后来,马逸飞担任184师参谋长,积极支持并参与组织领导了潘朔端在东北海城的起义工作。朱家璧、何宪龙等人也通过党组织找到罗炳辉,经其介绍前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学习。学成返滇后,他们成长为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干部。其中,朱家璧曾担任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负责人之一。
大关县人张体元,原名张成凯。1931年在昭通城读中学时加入共青团,193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后经李健秋和陈方(张体元小学时的同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受中共云南省工委派遣,陈方、刘林元、张体元以及张子斋、范义田等人前往武汉寻找党组织。陈方与张体元首先找到罗炳辉。罗炳辉看了介绍信,得知两人是大关县人后,十分高兴地说:“我们还是老乡呢!”革命情谊与同乡之情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罗炳辉亲切地对他们说:“你们从云南远道而来,十分辛苦。现在各省去延安的人很多,云南地处偏远,去的人相对较少,你们应当多联系一些同志前往,通过抗大的培训,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提升。我也进过抗大,对此深有体会。多为云南培养干部,将来回滇开展革命和抗日工作就有本钱。云南是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但现在搞革命很不容易啊!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支持龙云、卢汉抗战,广泛发动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一定要把日寇赶出中国。”二人频频点头,十分赞同罗炳辉锵铿有力的讲述。
谈到团结抗战,罗炳辉以彝良猫猫山罗家为例:“那是一家大地主,我家曾是罗家的佃户。听说罗泽钧要与我们认本家,还说要扶持我儿子读书。虽然我们不属于同一个阶级,但现在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时期,只要赞成抗日,我们就欢迎,既往不咎。他愿意送我儿子读书,我是诚心感谢的。家门就家门嘛,哈哈哈哈……”
经过在抗大几个月的学习,陈方等人返回云南,分别担任了党组织的领导职务(张体元后来脱党),为云南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重要人才。
爱国青年投身抗战的良师
来自云南祥云县的左仲平当时是一名17岁的学生。他看到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后,毅然离家前往武汉,找到罗炳辉报名参军抗日。罗炳辉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年轻人。得知左仲平是滇军老战友左又新之子,又见他参军心切,不辞数千里奔波来到武汉,罗炳辉深受感动,亲自写下介绍信,推荐他前往新四军第4支队聂鹤亭部。左仲平后来成长为人民解放军某军副政委。
同为革命遗孤的余平原,持罗炳辉的介绍信前往延安后也进步很快,于20世纪70年代末担任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在武汉工作的10个月里,罗炳辉多次代表“八办”参加各类抗日社会活动,为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树立了良好形象。
通讯员:杨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