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做好“交”字题,绘乌蒙同心圆——访昭通市委统战部

 2025-10-11 15:18  来源:《今日民族》

74名汉、回、彝、苗等各族青少年,4天时间,朝夕相处,手拉手交流,走进鲁甸地震纪念馆、朱提银文化馆、昭通市博物馆、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威信县扎西会议纪念馆开展“乌蒙石榴红 籽籽心向党”团结进步同心营研学活动。“地震 10年后,我的家乡变得这么好,原来是各民族叔叔、阿姨同帮共助的结果。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像他们一样,帮助别人。”鲁甸县龙头山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的马文昊说。

12个民族的9098户3.9万余名搬迁群众,包含回、彝、苗等 11个民族的群众1337户5649人,全部互嵌入住到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6个社区中。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从 7316元增加到13658元,自有机动车从375辆增加到4136 辆,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一家6口,4年前从巧家的大山里搬到这个新区开始新生活。老公在江苏务工,而我就在住家附近的社区公益部门找到了工作,还能在家照顾老父亲和孩子,日子越过越安逸了。”彝族群众陈忠芳笑着说。

昭通,全市45个民族6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72.3万人。近年来,昭通凝聚众力,以倾注到每个社区、每个家庭的笔触绘制出“和谐乌蒙·同心筑梦”画卷,你帮衬我,我支持你,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2024年9月,昭通市委统战部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各民族共同参与的花山节活动

“交”出大格局 携手创建云贵川示范带

2023年7月,秉承交流学习、共同促进的理念,云、贵、川赤水河流域毕节、遵义、昭通、泸州4市14县(市、区)在云南昭通市镇雄县缔结赤水河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共建联盟。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没有修建干流大坝、可自由流淌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流经云贵川3省交界处的昭通、毕节、遵义、泸州4市,流域生态良好,被称为“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

缔结联盟后,流域沿线3省4市14县(市、区)将坚持“同护赤水河,共圆中国梦”主题,发挥赤水河沿线山水相连、经济相通、文化相融、情感相依的基础和优势,不断建立完善联创共建机制,推进精神家园同建、流域生态同护、文化旅游同融、和谐社会同创、绿色成果同享。

同时,把共同守护赤水河流域一江清水、两岸青山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共建重点,推动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定期组织各地干部群众开展互学、互观、互检、互促活动;推动形成信息互通、文化互鉴、交流互动、发展互议、经验互享的联盟共同体;探索经济发展、产业培育、文化旅游、贸易往来等多方面的新路子。2024年8月,在贵州省毕节市开展了第2次联盟共建活动。今年7月29日至31日,2025年赤水河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创共建活动暨青少年交流活动在贵州遵义市举办。

“围绕示范带建设,昭通市威信县挖掘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刺绣、蜡染,以及‘石榴红’系列品牌,在交流互动中跟上赤水河流域发展的步伐。”威信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族宗教局局长周梦秋说。

一年多以来,由昭通市牵头组建的赤水河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不断健全联动创建体系,建立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获中央统战部肯定。

昭通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戈昌武介绍说,近年来,昭通市聚焦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定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联动创建、政策支撑、力量保障“四种体系”,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深走实: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方面,昭通市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纳入市委重要议事日程,提请市委、市政府连续5年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会,高位推动创建工作;健全联动创建体系方面,建立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牵头组建了云贵川3省4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共建联盟,有效拓展示范创建的广度和深度;健全政策支撑体系方面,牵头制定全面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配套细化“五大提升行动”“十进十促”等方案,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创建工作;健全力量保障体系方面,设立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服务中心、县(市、区)民族宗教事务中心,督促全市150个乡镇(街道)1407个村(社区)选优配强分管领导和民宗干事,充实“四级联创”工作力量。

“交”出大融合 “互嵌式社会”圆梦好日子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昭通635万各族群众就是同一屋檐下血脉相通的一家人,都要过上富足乐呵、有滋有味的日子。”戈昌武说,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昭通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各民族大交流大融居已成为昭通民族工作最鲜明的特点。

乌蒙石榴红”宣讲团进乡村宣讲

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出发点,昭通市近年来聚焦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点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统筹发力,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一是空间互嵌,共居共学。昭通市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以“大搬迁”促“大融合”,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建成易迁安置点373个、建成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9 个,“插花式”安置各族搬迁群众35.5万(其中建档立卡户 30.7万,搬迁规模占全省的30.8%);抢抓金沙江下游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大电站建设机遇,建成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点21个,搬迁移民20.4万人,规模全省第一。

二是文化互嵌,共事共乐。昭通市着力构建各民族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统筹社区宣传阵地建设,突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建成一批文化公园、广场、长廊,常态化举办“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中华传统节日、各民族传统节庆以及各类文体娱乐活动。

三是经济互嵌,共建共富。昭通市积极完善有利于各族群众融入大市场的政策措施,采取就业帮扶,支持转移就业,以“点对点”方式集中转移就业12.22万人;采取产业帮扶,就近盘活产业基地、工厂车间,建成农业产业基地6万余亩,统筹周边企业岗位吸纳就业4.49万人;采取政策帮扶,盘活土地商铺、公共服务,依托45万平方米商铺,带动创业0.4万人,统筹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0.79万人。近年来,昭通市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实现常年外出务工250 万人以上,转移就业人数、省外就业人数总量居全省第一位。

四是社会互嵌,共治共享。昭通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推出“红黄绿”精细化管理机制,分类建档、分级管理、分策保障,实现大数据集合、优质化服务、多元化帮扶,确保数字化识别不漏一人、网格化服务不少一人、精准化施策不差一人,有效破解社区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五是心理互嵌,共通共融。昭通市借助“乌蒙石榴红”宣讲团、新媒体宣传载体、居民公约等载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牢“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增强“五个认同”。定期举办各类交流联谊、志愿服务、文艺演出等活动,推动各民族在生活上交往互依、文化上交流互鉴、情感上交融互聚。

“交”出大内涵 民族团结活动覆盖810余万人次

近年来,昭通市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接续“文化传承”,牵头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创作大赛,创作《那年红军到扎西》《赓续扎西魂》等剧目和《马嘶》《画春光》《肝胆记》等文学作品,开展“袁滋题记摩崖石刻·中华民族团结丰碑”课题研究,完成省级民族文化项目22个,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民族特色村寨21个。

昭通市统一战线十年成就展现场

同时,昭通拓展“交往内涵”,推动各地结合各种节庆,持续开展文艺汇演、民族书画展等文娱活动,2020年以来,参与群众达810余万人次。讲好“团结故事”,以“民族团结进步 +融媒体”为抓手,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微课堂,开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专栏,组建“乌蒙石榴红”宣讲团,持续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昭通故事”。

2024年9月28日,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举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代表访谈会。会上,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代表,戈昌武表示,今后要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领会好、宣传好,让共同体意识真正根植各族群众心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的成果,扎实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结合昭通实际,围绕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促进各民族持续增收,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着力构建互嵌式发展条件,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云南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今日民族》2025年第8期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