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2025-10-11 09:22昭通市坚持价值引领、突出重点领域、促进各民族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
共绘同心圆 唱响幸福歌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45个民族630余万人,有19个民族乡、145个民族村、73万少数民族人口。立足多民族融居的市情,昭通市坚持价值引领、聚焦重点领域、深化交融内涵,推动各民族群众从空间嵌入逐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心理嵌入,重塑各民族间的分布格局、交往格局和发展格局,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互嵌式发展。
金秋时节,走进大关县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高楼拔地而起,道路宽阔平坦,学校、医院、商超、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来自昭通市6个县(市、区)的汉族、苗族、彝族、回族等20个民族4万余群众互嵌融居,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在安置区竹材加工车间,康庄社区苗族群众马河吕和工友们正忙着加工筇竹工艺品,经过调弯、烤直、打磨、组装等工序,一根根筇竹竿变成了茶几、椅子、笔架等工艺品。“每个月的工资有3500元,家门口的竹材加工厂让我们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马河吕说。
“安置区就是一个大家庭,党的好政策帮助我们过上新生活。”马河吕说,5年前,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他们一家人从盐津县庙坝镇的大山里搬到安置区生活。如今,社区配套设施齐全,学校、医院都在家门口,还有就业技能培训和工作岗位,各种服务很贴心。
作为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靖安安置区党工委在常态化抓实群众就业增收的同时,立足安置区各民族在空间上互嵌融居的实际,积极推进各民族经济互嵌、社会互嵌、文化互嵌、心理互嵌,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共享幸福新生活。
靖安安置区各族群众互嵌融居的幸福画卷,只是昭通市以“大搬迁”促进“大融合”的一个缩影。围绕全市水电移民人口20.4万人、搬迁群众35.47万人的发展需求,昭通市坚持把互嵌式发展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动各族群众由空间嵌入逐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嵌入,重塑各民族间的分布格局、交往格局和发展格局。
在水电移民搬迁方面,昭通市举全市之力援建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3座水电站,累计建成集中安置点21个、搬迁20.4万人,其中彝族、苗族等群众2924人。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全市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73个,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9个,包括3.7万名彝族、苗族、回族等群众在内的35.47万人,进城入镇开启互嵌式社区新生活。
此外,昭通市坚持把互嵌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深度融合,结合山高坡陡平地少、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大的实际,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依山而居、临水而住,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全域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全面推进地灾避险搬迁,全速加快巨灾保险试点。全市争取国债避险搬迁项目2824户11690人,2024年完成搬迁6630户25135人。
吴碧是永善县伍寨彝族苗族乡群众。前些年,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助和推介下,她辗转省内外多地务工,在协调对接、人员调度、生产线管理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如今,她凭借外出务工学到的技能,从一线工人快速成长为车间主任。目前,生产车间60多名员工中,和吴碧一样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接近三分之一。
作为永善县“招小商”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的重点项目,昭通星创工贸有限公司拥有6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主要生产各种日用及劳保手套产品,产品订单发往福建,销往欧洲市场。“两年来,公司累计实现销售额近1000万元,支付员工工资超过300万元。”吴碧说。
作为我省劳务输出大市,昭通市外出转移就业人员达260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30万人,彝族、苗族等民族务工群众25万人。为促进各民族劳动力有序流动、和睦共处、就业增收,昭通市创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就业服务模式,建立驻外服务站33个,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推动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大流动、大融居,用稳稳的就业托起各族群众满满的幸福。
为促进各族群众高质量就业,昭通市建立市、县、乡、村就业服务体系,打造“昭通小肉串烧烤工”“镇雄五金工”等特色劳务品牌25个,推动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21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9.7万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劳动力1.62万人。“昭通小肉串”全国门店达8000多家,带动上下游产业7万多人就业,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群众在镇雄县纺织服装产业园生产车间务工。本报记者 沈迅 摄
此外,昭通市坚持“输出劳动力、回引生产力”,构建“政府引导+平台推动+政策赋能+管家服务”的返乡创业模式,积极盘活闲置资产“招小商”,办好镇雄县纺织服装产业园等252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1.3万人实现就近就业。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回引10万人返乡创业,带动26.8万人就地就近就业,让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激情火把节点燃最炫民族风。8月中旬,昭阳区2025年避暑旅居文化系列活动——火把节狂欢夜在省耕国学文化公园举行,万余名外地游客与昭通各族群众欢聚在20摄氏度的清凉夜晚,感受火把节的热烈与民族文化的魅力。
活动现场,《云间苗韵》《火把节的欢乐》等多民族艺术表演轮番登场,省内外游客围绕LED电子火柱,围成两个大圈共跳彝族达体舞,在手拉手、心连心的欢快节奏中,沉浸式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
昭通市举行2025“庆国庆 迎中秋”群众文艺展演。本报通讯员 马礼琼 摄
“除了清凉一夏的气候资源和昭通古城的厚重文化,多元民族风情也是昭通文旅的亮丽名片。”昭阳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通过火把节为广大避暑游客与本地市民打造一场文化盛宴,同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庆假期,革命老区威信县红色文化旅游持续升温,扎西红色小镇、扎西会议会址、扎西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地标游人如织,以“红色扎西 苗岭欢歌”为主题的芦笙舞邀请赛精彩不断,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在扎西会议纪念馆,来自镇雄县百素未来学校的80余名师生开展红色文化研学,一件件珍贵文物、一个个红色故事,讲述着红军长征过扎西的峥嵘岁月。“通过红色研学,让孩子们在追寻红色历史足迹的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该校副校长宋春美说。
来自威信县旧城镇的孩子们参观红军主题展览。本报通讯员 徐红 摄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价值引领,创新平台载体,深化以“交”促融,通过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等,打造“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石榴红驿站”三类载体,持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涵养各族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昭通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昭通市依托鲁甸地震纪念馆、扎西纪念馆、白鹤滩水电站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感恩领袖关怀”“传承红色基因”“走进大国重器”等主题实践活动,持续讲好各民族感恩奋进的昭通故事。
通过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昭通市深入挖掘南丝绸之路、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历史文化内涵,举办文学创作、书法摄影等活动,不断丰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形式和内涵,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此外,昭通市在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中,推出了一系列增强文化认同、推动传承保护、促进创新发展、加强交流互鉴的举措,建成了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主题街区、公园、广场,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载体,绘就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画卷。
昭通市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和“魂”,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总抓手,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3个,11个县(市、区)实现全省示范县创建全覆盖。2024年,昭通市委统战部、扎西会议纪念馆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云南理世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斌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为高位推进示范创建工作,昭通市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一把手”工程,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责任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政治巡察、政绩考核,确保责任落实。
结合全市多民族融居的实际,昭通市制定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5年规划,出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深入开展“十进十促”创建活动,推动示范创建向纵深拓展。在11个县(市、区)同步增设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增加人员编制,选优配强乡镇(街道)统战委员、村(社区)民宗干事,将市级创建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给予保障。
昭通市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加快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广农户、企业、村集体三方利益分配的“721”“631”等模式,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夯实发展基础方面,昭通市统筹推进“公、铁、水、航、管”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广大乡村延伸覆盖。目前,全市19个民族乡145个民族村全部实现水、电、路、网、物流“五通”,偏远民族地区群众饮水困、出行难、用电贵、通信阻等难题得到彻底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瓶颈得到根本性破解。
此外,昭通市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抓实示范创建的重要任务,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近50亿元建设教育项目192个、新增学位7.2万个,建成涵盖少数民族乡村的公共卫生、生育服务、医疗保障等医疗卫生体系,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根基。
民俗欢歌庆丰收
近日,一场由云南民族大学携手彝良县海子镇举办的庆丰收主题活动在海子镇老街举行。农产品评比、长桌宴、民俗体验、篝火晚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生动展现乡村新貌,助力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清晨,海子镇老街组文化广场已是一片欢腾。苗族青年吹响芦笙,曲声悠扬激昂;苗家姑娘身着盛装,唱起敬酒歌,以最真挚的热情迎接八方来客。尽管细雨蒙蒙,现场气氛依旧热烈。磨豆子体验区里,石磨吱呀转动,豆香四溢,游客亲手体验传统农耕智慧,感受与土地对话的质朴乐趣。
一旁的绣鞋垫比赛吸引众多目光。妇女们飞针走线,五彩丝线在指尖流转,绣出绚丽图案。
农产品评选区更显丰收成果。田湾组村民钟正巧捧着她种植的重30多斤的南瓜,笑容灿烂:“今年雨水好,南瓜长得特别壮实。”现场还展示了天麻、萝卜、竹笋等特色农产品。
中午,长桌宴热闹开席。村民们端来自家烹制的腊肉、豆花等菜肴。游客与当地群众比邻而坐,举杯共庆丰收喜悦。
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燃起。众人手拉手,围着火堆跳起“三跺脚”,歌声笑声交织,灯火与星光相映,绘出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绿美苗寨焕新颜
10月的盐津县滩头乡生基村,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坡上,茶树、果树错落有致,成为一道道美丽风景。
生基村位于盐津县滩头乡西北部,辖14个村民小组517户2197人,其中苗族同胞459户1992人,占总人口的88.7%。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生基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滩头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绿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让产业基础薄弱、增收渠道单一的山间苗寨变成绿美宜居的幸福村寨。
生基村依托民族文化资源,组织开展“花山节”“采茶节”等民族文化和农耕体验特色活动。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千亩竹林、万亩茶园等产业,拓宽了各族群众增收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的互嵌式发展目标,生基村坚持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巧借全县“千万工程”示范样板建设的“东风”,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各族群众持续增收。2023年,生基村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为构建共融共乐共居幸福家园,生基村依托优秀民族文化进乡村等载体,全面提升乡村文化品位,构建新的乡村文化体系。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汇演,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如今的生基村,绿美与和谐共生,发展与团结共进。“我们将继续努力,把生基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和谐,让各族同胞在这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生基村党总支书记吴宿表示。
多元文化奏乐章
近年来,威信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持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发挥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技艺等优势,以游客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讲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奏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乐章。
今年2月,历经9个月数字化改造的扎西会议纪念馆正式重新开放。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此次改造以“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为核心,通过创新展陈方式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生动再现红军长征光辉历程,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
“一件件充满红色基因的陈列品,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活性细胞。”威信县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威信县216处革命遗址遗迹和162处长征革命文物,构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绽放出跨越时空的永恒光芒。
每逢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威信县的城乡便化作歌舞的海洋。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在芦笙悠扬中跳起“圆圈舞”;彝族儿女高举火把,围着篝火唱响古老歌谣,绘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团结画卷。
威信县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培养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01名。在扎西镇的民族文化传习所,县级非遗蜡染代表性传承人古国宏神情专注地挥舞蜡刀,描绘出苗族文化的绚烂画卷。“传习所每年吸引上千名各族学员前来学习蜡染技艺。”古国宏说。
目前,威信县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个。各民族群众同饮一江水,同耕一片田,同唱一首歌,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续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正如那经久不息的芦笙曲调,民族团结的乐章正在乌蒙山久久回荡。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