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17 10:35眼下正是本地辣椒采收旺季,田间地头鲜红的辣椒挂满枝头,勾勒出乡村最亮眼的风景线。这份“红火”也延续到了威信县麟凤镇麟凤社区东凤小区易地搬迁安置点——鳳薌酱菜厂内:10余名工人围坐在一起,切辣椒、拌调料、装坛封口,动作娴熟地制作着当地特色产品酸辣椒。车间里弥漫着辛辣鲜香的气息,处处透着“红火”的氛围感,更藏着党建引领下可触可感的民生温度。
“刚搬过来的时候,我天天发愁——没活儿干可咋整?”正在清洗工具的搬迁居民黄庆芝笑着回忆道,“后来潘厂长把酱菜厂开到了咱们小区,可把我高兴坏了!现在每天来这儿干活,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日子越过越踏实!”一旁的段德容正在切辣椒,刀刃起落间,鲜红的辣椒碎簌簌落下。她接过话茬说:“辣椒成熟的时候,我们忙得脚不沾地。这段时间月收入达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外出打工舒心多了。”和她们一样,厂里的工人大多是安置点的留守妇女与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如今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更找回了生活的底气。
带领大家过上红火日子的,正是鳳薌酱菜厂的负责人潘艳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和麟凤社区的一名老党员,今年已是她坚守传统酱菜技艺、带动乡亲就业增收的第8个年头。时间回溯到2017年。当时担任麟凤社区委员的潘艳梅,在社区专题研究群众就业增收的会议上,多次听到搬迁居民反映“就业难”,这份牵挂一直压在她的心头。有一次下乡,她看到老乡正在制作酸辣椒,并打算寄给远在浙江务工的亲人。那一刻,她突然眼前一亮:“我是党员,就该带头想办法!我最擅长做一些地道的‘家乡味’——如果办个酱菜厂,既解了在外打工人的乡愁,又能让乡亲们实现家门口就业,还能把我们的传统风味推广出去,这不正是党建促进乡村振兴的一条好路子吗?”
打定主意后,潘艳梅一头扎进酱菜厂的筹备与运营中。为了保留酸辣椒的“老味道”,同时让乡亲走稳“致富路”,她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严格把控,坚持传统工艺不打折扣。她从附近农户手中直接收购新鲜辣椒,并严格把控挑选、清洗、切碎、拌料、封坛等每一道工序;她还把车间当成“传帮带”的阵地,辣椒挑选的标准、切制的粗细、调料的比例、腌制的时长……每一个细节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人,并耐心解答大家的疑问。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工人们很快成长为熟练工,不少人还主动加入社区“巾帼志愿服务队”,利用空闲时间帮助邻里解决水电维修、照料老人等实际困难。党员的初心与温暖正通过酱菜厂,在搬迁社区里默默传递。
凭借鲜辣地道的口感,鳳薌酱菜厂的酸辣椒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每年都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电话、微信订购这一口“家乡味”,订单量持续增长。如今,走进车间,既能看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也能看到码放整齐、等待发货的酸辣椒,整个车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年辣椒丰收,订单量持续增长,接下来我打算再招聘几个人,优先考虑安置点的生活困难家庭劳动力和党员家属。”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潘艳梅信心满满,“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让这‘辣’生意越做越火,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让党建引领的‘红火路’越走越宽!”
这间飘着“辣”味的小车间,不仅圆了易地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的心愿,也成为麟凤社区“党建+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在这里,党员的担当化作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搬迁群众的日子正像枝头熟透的辣椒一般,红红火火、有滋有味。大家也正沿着党建引领的道路,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通讯员:宗颖颖 赵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