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17 16:15近年来,共青团昭通市委(以下简称团市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突出组织、队伍、活动三个重点,做实就业创业、关心关爱、权益维护三项服务,进一步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青少年心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围绕一条主线,凝聚思想共识
团市委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动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深走实。
积极部署抓引导。团市委高度重视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将青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纳入《昭通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把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全团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认真落实青春同心工程,形成各级团组织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加强学习抓教育。扎实开展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通过主题团(队)日、青联大讲堂、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学习,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深度融合,2025年以来,共有23余万团员青年主动参与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红领巾爱学习”主题队课覆盖40万余名少先队员,引领全市各族青少年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多元平台抓宣传。充分运用“青年讲师团”“民族团结进步宣讲青骑兵队伍”“红领巾讲师团”和“青春昭通”团属新媒体等载体平台,开展宣讲400余场次,利用“五四”“六一”等时间节点,开展入团仪式和成人礼活动166场次、“六一”主题队日等集中性活动1500余场次,组织化、社会化动员各族各界青少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突出三个重点,夯实团结基础
团市委突出组织、队伍、活动三个重点,促进各民族青少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引导广大青少年齐心协力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抓实组织建设。优化市级青联委员结构,设置13个界别,广泛吸纳不同领域、民族、界别、党派和新兴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175名,其中少数民族委员40名,占比22.86%,较上一届增长3.7%。指导鲁甸、永善、彝良、镇雄成立县级青年联合会,吸纳各行各业各族各界优秀青年494名,其中少数民族委员143人,占比28.95%,切实拓展少数民族优秀青年政治参与的渠道。
发挥队伍作用。不断调整充实12支民族团结进步宣讲“青骑兵”队伍力量,持续开展宣讲活动;主动对接高校,组织“三下乡”团队225支,到乡村开展红色研学、非遗调研、支教助学等形式社会实践,发布“返家乡”岗位572个,招募1207人,组织大学生返乡开展岗位实习实践、乡情民情考察、服务家乡建设;新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292人扎根一线、服务基层,总规模达到620人;动员市、县青联委员开展“民企助推乡村振兴”活动257场次。
丰富活动形式。联合市民宗局、市教体局举办首届中小学“乌蒙石榴红·籽籽心向党”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比赛,“五四”期间举办“牢记嘱托·担当奋进——昭通青年为‘五大强市’建设挺膺担当”主题演讲比赛,57名各族青少年深情讲述各民族团结奋斗、共筑中国梦的感人故事;联合市民宗局、市总工会、市教体局、市消防救援局等6家单位共同举办“红领巾爱国防·石榴籽一家亲”青少年军事夏令营暨民族团结进步同心营,组织800名8至14周岁的各民族青少年参与,通过军事训练与民族团结双轨并行的特色课程,为青少年厚植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动能。
做实三项服务,绘就交融画卷
团市委扎实做好就业创业、关心关爱、权益维护三项服务,拉紧各族青少年情感纽带,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画卷。
做实就业创业服务。助力全市各族各界青年创业就业,深入开展“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共青团与你同行”就业服务活动,开展各类宣讲指导、交流活动1164场次,2025年发放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青年创业245户5896.9万元带动就业495人,覆盖少数民族创业青年21户。组织各族青年参加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7场次,推送就业岗位5.1万个,动员2.3万人参加;组织320余名青年开展高素质青年农民、电商直播等培训提升;5人获评“云南创业之星”,3名青年加入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青年创业兴乡做法入选中央团校优秀案例汇编和云南共青团“1+5”工程典型案例。
做实关心关爱服务。加大希望工程等助学资源向民族地区的倾斜和扶持力度,筹集资金资助少数民族学生,持续实施“云岭青春扬帆基金”“伙伴计划”“青社领航”等项目,发起“青春暖冬行动”,为7000余名高寒山区儿童募集发放价值170余万元的御寒保暖物资。在36所城乡中学开展“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蕾’行动”讲座,为3万余名初三、高三学生开展中高考减压辅导。招募志愿者2847人,其中在校大学生566人,扎实做好16069名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各族少年儿童的暑期集中托管志愿服务工作。
做实权益维护服务。积极争取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团属阵地,筹措市外资金设备200余万元;市级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与省级平台完成并线,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开展“防校园欺凌”“轻松备考”等公益讲座43场次,覆盖各族青少年3万余人;深化“护蕾观察哨”创建,累计在少数民族和留守儿童集中区域创建市级护蕾观察哨58个,确保“护蕾”直达末梢;完善“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机制,引导各族青少年通过模拟政协提案等形式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收集各族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60余件,推动青少年权益议题纳入社会治理决策视野。
通讯员: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