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人物专访丨对话何强//家庭农场是一个有泥土味的地方

 2025-09-13 11:0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梦想的交汇处

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正在改变着一个村庄的面貌、村民的认知及生活方式。

板厂自然村,这个人均耕地仅0.28亩的村落,地处二半山区,隶属威信县罗布镇顺河村委会。这里海拔800余米,年平均气温14℃,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产。

然而,与外出务工的收入相比,务农收入依然有限。全村113户576人,其中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离乡务工。

与乌蒙山区的许多村庄相似,板厂村面临着“人多地少”与“土地撂荒”并存的现实困境。2024年11月,板厂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挂上新招牌,变身为威信县璞真农业种植家庭农场(以下简称“璞真家庭农场”),为这个普通村落带来了新气象。春节期间,陆续返乡的村民注意到这个焕然一新的农家小院,不少人开始意识到,一种叫作家庭农场的新型经营主体正在家乡悄然兴起。不过,在农场主何强眼中,这些外在的变化——不论是整洁的院落,还是四季不断的农作物,都不是家庭农场的真正内涵。

自201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到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明确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再到2025年7月四川省率先推动《四川省家庭农场促进条例(草案)》的立法,历经 10 余年政策推动,昭通市已发展家庭农场4500家。其中,璞真家庭农场或许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插班生”。

2012年,曾在外从事酒店管理与餐厅经营的何强回到家乡,在罗布镇的郭家、新田、顺河3个村开办幼儿园。在他看来,学前教育离不开游戏与生活,吃什么、玩什么、学什么,是这3所幼儿园需要面对的问题。与城市相比,板厂村虽小,却拥有丰富的游戏资源,如农作物种植、手工制作等。然而,受限于山区的交通条件和土地分散的现状,幼儿园可通过打造适合幼儿观察的乡村生活场景,借助生活化游戏让孩子们融入自然,为他们提供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

但现实却格外骨感。

要建设一个适合幼儿观察的乡村场景,首先得把分散在各户手里的土地集中起来。其次,大多数在外务工的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回到土地上。

转机出现在8年后的2020年。一片近8亩的草莓地,引发了一场“多米诺骨牌效应”,何强由此意识到乡村学前教育与家庭农场之间,原来存在着某种深刻的关联。

2020年5月,草莓熟了!

国际劳动节刚过,郭家村、新田村与顺河村3所幼儿园的孩子们来到板厂村草莓园。那天的场景,何强记忆犹新:孩子们一进园就欢快地跑开,当发现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时,纷纷欢呼:“我这里有!”“我这里也有!”

何强回忆道:“当时,大班的朱启润离我最近,他的声音特别响亮,而且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在平时的课堂上很难看到。”

何强介绍桃花里休闲农场的规划布局。 记者 田朝艳 摄

何强将这一快乐场景分享到家长群,群里顿时热闹起来。短短半小时,就收到了50多条消息,最多的回复是这样两句:“孩子快乐,我们也很快乐。”“我终于明白了快乐的源泉。”

草莓的采摘期有两个月。周末,陆续有家长专程带孩子前来体验。何强说:“那一年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草莓卖到了每斤 30 元,但它所带来的情绪价值远远超出了价格本身。”

板厂村的学前教育资源并未局限于农田、树林、果木等自然空间。璞真家庭农场流转了140亩土地,陆续种植草莓、向日葵、西瓜、冬桃和各类蔬菜。孩子们常常到田间地头观察、采摘,身上渐渐多了“泥土气”。然而,除了泥土气,他们的成长中还应浸润些什么?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在威信县成立,出生于罗布镇郭家村的殷禄才担任支队长。此后,他以郭家村为根据地,率领部队在罗布镇及云贵川三省交界区域坚持斗争长达11年,直至1947年英勇牺牲。

这段发生在家门口的红色历史,应当被孩子们从小了解。何强设想,可以依托璞真家庭农场开发红色研学项目,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边走边学,通过“行走的课堂”拓宽视野,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增添一抹“乡土味”与“红色印记”。

然而,开发一个研学项目,却要面临诸多困难。春播时节,何强 6 岁的小女儿何佳熠常随外婆到地里育苗。看着埋下的种子渐渐发芽、生长,她对一粒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充满惊奇。

8月2日,与何强面对面交流结束后,记者问坐在一旁的何佳熠:“你喜欢在地里摘草莓,还是喜欢育苗?”她毫不犹豫地说:“我更喜欢育苗。”

也许 ,两年前何强将家庭农场命名为“璞真”的那一刻,他就在心里为它下了一个定义……


家庭农场要让农业回归本真

被青山环抱的家庭农场,承载着何强想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梦想。实习记者 兰 波 摄

记者:当初创办家庭农场,为何想到用“璞真”这个名字?

何强:2023年计划创办家庭农场时,我曾为起名一事反复思量。名字是否响亮、能否被人们接受、是否与我创办农场的初衷一致,这些都要考虑。后来,我发觉难以兼顾,便决定回归本心,坦然表达最初的愿望。

我回想起2019年底开始种植的那8亩草莓。当时目标非常纯粹:只为让幼儿园的餐桌上有安全放心的食物,让孩子们尝到草莓最本真的味道。这段经历让我想到“返璞归真”这个成语。它所代表的,正是回归事物原本的状态。那么,一个家庭农场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我看来,一个理想的家庭农场,其经营者首先应当是本分的劳动者;其次,他们所做的事业必须是真实的;最后,农场所提供的应是真正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萌生了创办家庭农场的想法?

何强:这个想法源于2019年6月我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一次经历。当时,在东魁的一个杨梅种植农场,我看到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在果园里一边采摘一边说笑,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很难在教室里看到。我想,如果幼儿园的孩子来到这里,是不是也会这么开心?这个画面让我深受触动,并吸引我进一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学生来自台州市书生中学,这次活动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农村研学活动。同时,我了解到东魁杨梅不仅仅是一种水果,它的背后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黄岩县江口乡东岙村大虫坑山脚下有一棵树龄达100多年的杨梅树。这棵杨梅树与其他杨梅树明显不同:大叶大果、肉柱尖、果汁酸,后来经过嫁接培育,逐渐引种到多个省份,云南也有引进种植。东魁杨梅以前叫“东岙大杨梅”,直到1983年才被正式命名为“东魁杨梅”,意思是“东方最大的杨梅”。

书生中学作为一所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并不低,但家长们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必定是因为学校提供了他们真正看重的价值——不仅是知识,还有那种走出课堂、亲近自然的体验与快乐。

何强:我可以再补充一下我当时了解到的活动背景吗?

记者:当然,您请说。

何强:后来,我从一篇题为《书生中学:杨梅园里上劳动课》的报道中了解到,那次活动以“劳动实践与公益助农”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学习东魁杨梅的采摘技巧,了解杨梅的生长周期与种植养护知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此外,当年雨季较长导致杨梅滞销,学生们通过现场采购、直播推广等方式帮助果农拓宽销路。此次活动将劳动教育、公益责任与学科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亲身参与解决农产品滞销这一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教育探索。尽管我们所处边远山区,推行此类活动会面临诸多困难,但总得有人迈出第一步。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推动我不断摸索,最终创办了璞真家庭农场。

记者:一个家庭农场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何强:家庭农场既要发挥联农带农的作用,也要创造安全、健康与快乐的价值。

记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认为第一个责任尤为关键,目前家庭农场运营状况如何?

何强:2020年种植的8亩草莓如今已扩展至24亩,另外还种植了向日葵、西瓜、冬桃、蔬菜等。总体来说,各类作物的种植正按计划稳步推进,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经营规模,计划种植花卉、水果用于观光和采摘。我们始终致力于打造绿色、有机的家庭农场品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

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农场主

记者:我们把家庭农场理解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缩小版”,这个“缩小版”有什么特点?

何强:在创办家庭农场的过程中,我逐步明晰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它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并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家庭重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璞真家庭农场为例,我们流转了近140亩土地,仅在农忙时节雇佣村民协助,收入主要来自观光体验和农产品采摘售卖。

记者:人才、土地和资金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关键要素,您觉得哪一个更重要?

何强:都很重要。资金作为投资的基础要素常被忽视,投资人需具备初始资金,但农业投资往往会超出预算,此时政策扶持无疑是雪中送炭。农村因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土地流转本身难度不大,但土地不连片导致整合利用与管理存在挑战。

我认为人才是核心要素。从农民到农场主的转变,不仅是身份称谓的变化,还是做事逻辑的重构。农民只需专注耕种自家土地,而农场主作为经济实体的运营者,必须实现从“耕作思维”到“运营思维”的转变。

记者:您是怎样成功转变身份的?

何强:通过不断学习来更新原有的认知与思维。2023年10月,威信县农业农村局为我颁发了家庭农场认定证书,这标志着我身份的正式转变。尽管我此前已到周边多个家庭农场参观学习,但总觉得璞真家庭农场的现状与它们似同又非同,心里始终没底。毕竟,哪有两个家庭农场的区域位置、地理气候、社会资源等完全相同呢?

2024年6月,昭通市农业农村局授予璞真家庭农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这份荣誉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不负此名,我在下半年集中精力参加了多项培训,先后参加了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耕耘者振兴计划”云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题培训班,以及云南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全省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提升联农带农促增收能力专题培训班。

记者:哪一次培训让您受益最多?

何强:每次培训都让我有所收获。其中,我收获最大的是参加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组织的“耕耘者振兴计划”云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题培训班。除了系统学习农业生产托管与社会化服务政策、如何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外,我在与同行的交流中特别注意到,云南省已出台多项支持中小学生农业研学的政策。这些政策强调课程在地化、推动跨部门协作,并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

参加完培训后,我为璞真家庭农场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农场主职责》《农场财务室工作职责》《农场办公室制度》。目前,璞真家庭农场正积极向威信县教育体育局提交申请,并与威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洽谈,致力于打造以“红色文化+生态农业+体验实践”为特色的研学课程,助力培养中小学生扎根乡土、热爱家乡的情感认同。

“家庭农场+研学”成一种模式

记者:您所了解到的本地同行,他们以什么模式运营家庭农场?

何强:昭通市家庭农场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并衍生出多种发展模式。我比较关注“农业+文旅”模式,比如鲁甸万亩稻田观光园开发的农耕体验、亲子研学项目就很有代表性。

记者:您认为当下需要家庭农场吗?璞真家庭农场要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

何强:关注农村的人都知道,城镇化进程已深刻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格局。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一代大多不再以农业为主业。因此,“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已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有效路径。

对于璞真家庭农场,我们规划了一条“小而精”的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还要通过田园体验传递快乐生活理念,唤醒人们的乡土情怀。

记者:您提到的打造“红色+生态+体验”研学课程,是出于什么样的思考?

何强:乡村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优质资源支持。客观来看,要让乡村孩子完全获得与城市孩子完全同等的教育条件并不现实,因此更需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挖掘乡村社会资源。家庭农场本身就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其拥有的树木林果、花卉植被、农耕器具及地方文化等,都是天然的教育素材。我们设计的实践课程主要着眼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集体观念和社会认知,帮助他们提升表达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以罗布镇为例,这里以高二半山区与干热河谷气候为主,特别适合开展生态观光与旅游。与此同时,这里拥有苗族村寨郭家村泡桐湾、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革命根据地遗址等人文资源,以及“桃花里休闲农场”等农文旅融合项目,为研学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记者:将璞真家庭农场打造为“开放教室”,通过“感知—心动—创造”的体验设计体系,乡土资源就能转化为活教材。在研学课程开发中,如何实现这些资源的有机整合?

何强:首先需精准定位客户群体:一是亲子家庭,二是中小学生团体。我们已积累了不少亲子家庭客户,此前开展的生态观察、农事体验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兴趣。针对中小学生团体,我们计划通过轻量化改造,对接教育部门课程标准,目前相关资质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其次是深化与文旅部门的合作,为农场经营争取更多资源。

需要强调的是,家庭农场并非要替代传统教室,它更像是一扇展示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窗口,一条通往实践教学的独特路径。


记者:田朝艳 汪舒  

一审:田朝艳  一校:汪 舒  二审:马 丽
二校:王文富 周万琴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田朝艳  一校:汪 舒  二审:马 丽
二校:王文富 周万琴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人物专访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