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行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看云南 高原“新鲜”,直抵舌尖

 2025-09-10 15:01  来源:人民网

祖国西南,云南以76.4米到6740米的垂直落差,编织出独特的“立体农业图景”——在低海拔的湿热河谷里,热带水果挂满枝头,弥漫着浓郁果香;中海拔的山地上,优质鲜切花竞相绽放,铺就色彩斑斓的花田;高海拔的坝区中,特色农产品扎根沃土,孕育着醇厚风味……云南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写进农业的基因,让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在红土大地上结出丰饶之果。

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闪亮的名片,更是这片土地最具辨识度的产业优势。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云南从种、产、销全链条发力,助力高原特色农业从“立体宝藏”到“世界餐桌”,更让边疆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共享增收喜悦。

全国最大矮砧密植苹果基地——昭通市超越苹果基地“穿”上了防雹网,既保证了果品的品相,又提高了产量。人民网记者 孙海峰摄

科技赋能,品质与产能齐飞

昭通苹果产业的蝶变,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立秋后,苹果香在“秋城”昭通弥漫开来。西南地区最大苹果交易集散地——昭通市昭阳区洒渔苹果交易市场迎来一年一度的热闹。大小门店整齐堆放着“红露”“华硕”“青香蕉”等早熟苹果,果商们四处寻找“尖货”,载满苹果的货车在路上驰骋。

昭通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苹果产区年均气温11.6℃,年均日照时数超过1900小时,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曾经,因表皮多有“果锈”,昭通苹果被称为“丑苹果”。如今,它“内外兼修”,果型端正、果面洁净、色泽艳丽,畅销海内外高端水果市场。

从“丑”到“美”,昭通苹果经历了什么?

答案藏在不断改进的技艺里。当地探索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病虫害、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研发新的叶面肥,提升果树内在免疫力,让苹果的“颜值”与口感双提升。

不光拼“颜值”,还得拼产量。昭通城郊的“昭阳红”苹果产业基地,是全国单体种植规模最大的10万亩矮砧密植苹果园。现代化的苹果地里采用国际领先的种植规范,果树行距3.5米、株距1米,拖拉机可直接开进地里作业,果树上方架有防雹网,既不影响果树的采光、透气,又能防鸟害和冰雹危害,还能有效提高果园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并配套有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现代化果园管理机械、植保监控系统等,亩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30%。

行业标杆示范带动下,诸多老果园紧随其后,通过提质改造,破解了产量偏低、优果率不足等痛点。果农谢华家里种了近10亩苹果,这些年在辖区技术人员指导下,他家完成老果园提质增效改造,产量较以往能增加近50%。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昭通苹果种植面积近100万亩,2024年产量达130万吨、综合产值达150亿元,带动13.8万户52.7万人增收。

航拍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生态茶园。经过近40年的发展,当地茶园基地化发展成效显著,连片率不断提升。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窥一斑而知全豹。云南聚焦“种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业+旅游’、数字农业”六项重点工作,实行“六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一个工作组、一个专家组、一个三年行动或支持政策、一批基地、一批龙头企业、一个调度机制”,助力传统农业迈上“从有到优”的进阶之路。

如今,云南省“1+10+3”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万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重点产品量增价优,茶叶、咖啡、坚果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云系”“滇牌”品牌脱颖而出,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享誉海内外,品牌效应成效显著。

创新机制,“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这个股,入得值得!”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南雅村村民扎儿竖起大拇指。他入的什么“股”?

孟连是“中国牛油果之乡”,很多年前,这里的人没见过牛油果,更别说吃过。为助力牛油果产业发展,也为让更多农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孟连县政府与龙头企业牵手,整合涉农资金,在全县适合种植牛油果的村民小组成立合作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即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占30%、龙头企业以种苗和技术投入占30%、村集体的合作社以帮扶资金作为基地建设投入占40%的“334”利益分配机制。

扎儿入的股,正是土地入股。起初,当龙头企业说服他参与种植时,扎儿心里犯嘀咕。“不如试试,亏也亏不到哪儿去。”抱着这个想法,他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种植了20多亩牛油果。2022年,部分果树挂果投产,扎儿一家实现分红6000多元。后来随着挂果面积增加,收入一路见涨。

在普洱孟连,村民正在采摘牛油果。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目前,孟连县牛油果种植面积达12.07万亩,约占全国的80%,成功替代了15%的进口牛油果份额。从牛油果的规模种植到全链发展,当地走出了一条政企优势互补、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除孟连牛油果“334”利益分配机制外,云南创新推出蒙自蓝莓“622”、会泽“三个组织起来”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模式,将庞大的小农户群体与云南现代农业发展紧密联结起来。2024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0元,比上年增长6.7%。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5.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云南省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更明确2025年至2027年促农增收总体目标是:“两高于、一缩小”。即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内,鲜花交易如火如荼。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构建高效销售网络,农产品从藏深山到销全球

云南十八怪,鲜花论斤卖。

夜幕降临,在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世界第二大花卉市场,昆明斗南花卉市场里人潮涌动,各色鲜花争奇斗艳,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花花世界”的馥郁香气中,精心挑选着鲜花。2024年,这里的鲜花交易量达到141.76亿枝,交易额突破115.74亿元,连续25年保持全国第一,出口至日本、新加坡、泰国、越南、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支撑这一切的,是与时间赛跑的交易体系,是贯穿全产业链的高效物流网络。

2024年2月,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的现代化鲜花远程拍卖系统正式上线。世界各地的买家通过屏幕,跨越千山万水,实时参与竞拍,平均4秒就能完成一次交易。这种高效的交易模式,不仅缩短了供应链,也让鲜花在24小时内,从田间抵达全世界的花店、商场、市民手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日益增长的交易量又稳定了鲜花产量。截至2024年底,云南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95万亩左右,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35万亩,鲜切花产量206亿枝,鲜切花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野生菌王国”云南南华的山林里,野生菌破土而出。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在云南,野生菌与鲜花共谱风物诗篇。每年雨季,各地野生菌破土而出。云南的已知野生食用菌约900种,占我国食用菌种类的91%、世界的45%。但极难保鲜的野生菌,曾因难运输而成为云南本土的“限定美味”。

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让云菌走出大山,成为世界共享的珍馐。拿被誉为“野生菌王国”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来说,当地实现县、乡、村三级物流全覆盖,并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开通了邮航直达专线。菌农们采到的鲜菌,最快12小时可送达深圳,13小时就能抵达上海。

如今,通过“云菜进京”“云菜供港”“云菜入沪”“云菜入粤”“云菜入疆”“云菜出海”等出滇线路,云南持续融入中老铁路国际“黄金大通道”、昆曼国际大通道、中越国际铁路通道等,加快形成“枢纽+节点+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全省70%的蔬菜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并“漂洋过海”走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厨房和餐桌。

从智慧大棚里的新绿到跨境物流中的果香,从种业突破到品牌蝶变,从农户增收至全球共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静态的数据,而是动态的生长。在这片沃土上,当地深挖资源禀赋,坚持产业创新、机制创新、市场创新,正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篇。


来源:人民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童博谣
捐赠信息